功能性胃肠功能紊乱是怎么回事
功能性胃肠功能紊乱是一组无器质性病变基础但有慢性或反复发作胃肠道症状的综合征,发病机制涉及神经调节异常、肠道菌群失调、内脏高敏感性等,临床表现包括消化不良、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诊断需依据症状并排除器质性疾病,治疗与管理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心理调节、药物治疗及中医中药治疗等,不同年龄人群在各方面表现及处理有差异
一、定义与范畴
功能性胃肠功能紊乱是一组表现为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胃肠道症状,但缺乏可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病变基础的综合征。其涵盖多种胃肠道相关症状,如消化不良、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等多种表现形式,可影响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方式及有不同病史的人群。
二、发病机制
1.神经调节异常
胃肠道的神经调节系统复杂,包括肠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在功能性胃肠功能紊乱患者中,肠-脑轴的神经调节可能出现异常。例如,肠神经系统中的感觉神经元对肠道刺激的敏感性可能增高,使得患者对正常的肠道蠕动等生理活动感觉更为明显,从而出现不适症状。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时期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容易出现神经调节相关的功能紊乱;而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神经系统功能逐渐衰退,也可能导致神经调节异常引发功能性胃肠功能紊乱。
中枢神经系统对胃肠道的调控也有影响,长期的精神压力等因素可能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影响胃肠道的神经调节,导致功能性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有长期精神紧张生活方式的人群,比生活方式相对轻松的人群更易出现这种神经调节异常相关的功能性胃肠功能紊乱。
2.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菌群与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密切相关。正常的肠道菌群可以参与食物的消化吸收、调节肠道免疫等。当肠道菌群失调时,例如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相对增多,可能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比如,某些有害菌产生的毒素等物质可能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蠕动紊乱、肠道炎症反应等,进而引发功能性胃肠功能紊乱相关症状。不同年龄人群肠道菌群组成不同,婴儿肠道菌群处于建立和完善阶段,相对脆弱,更容易因各种因素出现菌群失调;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人群,其肠道菌群平衡更容易被打破,从而增加功能性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风险。
3.内脏高敏感性
患者的内脏感觉神经对腔内正常刺激的敏感性增高,即使是正常量的肠内容物也会引起较强的感觉。例如,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可能对胃内的正常充盈感觉更为敏感,从而出现早饱、腹胀等症状。年龄因素会影响内脏敏感性,老年人内脏感觉神经功能可能发生改变,对刺激的敏感性可能与年轻人不同;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内脏敏感性,相对更容易出现功能性胃肠功能紊乱相关的内脏高敏感症状。
三、临床表现
1.消化不良相关表现
可表现为餐后饱胀、早饱、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而成人可能更多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等。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的人群,患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关功能性胃肠功能紊乱的风险较高,且症状可能更明显。
2.腹痛相关表现
腹痛部位不固定,程度轻重不一。有的患者可能表现为隐痛,有的则为绞痛等。对于有腹部手术病史的人群,术后可能因肠道粘连等因素诱发功能性胃肠功能紊乱导致腹痛;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激素变化可能影响腹痛的发作或加重腹痛症状。
3.腹胀相关表现
自觉腹部胀满,可伴有嗳气等表现。老年人胃肠蠕动相对缓慢,更容易出现腹胀症状;有便秘病史的人群,由于粪便在肠道内积聚,也容易出现腹胀的功能性胃肠功能紊乱表现。
4.排便习惯改变
包括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例如,肠易激综合征是功能性胃肠功能紊乱的一种常见类型,可表现为腹泻型、便秘型或混合型。儿童腹泻型功能性胃肠功能紊乱可能与感染、饮食等多种因素有关;有长期精神压力的人群,更容易出现排便习惯改变的功能性胃肠功能紊乱情况。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同时需要排除器质性疾病。一般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包括症状的发生、发展、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以及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检查、胃镜、肠镜、腹部超声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检查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更注重排除感染等因素导致的器质性病变,而老年人需要更全面排查是否有肿瘤等器质性疾病。例如,通过胃镜检查可以排除胃部的溃疡、肿瘤等器质性病变,从而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功能性胃肠功能紊乱。
2.鉴别诊断
需要与胃肠道器质性疾病相鉴别,如消化性溃疡、胃癌、结直肠癌等。这些器质性疾病有其特定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特点,通过胃镜、肠镜等检查可以明确区分。例如,消化性溃疡患者有规律的腹痛,胃镜下可见溃疡病灶;而功能性胃肠功能紊乱患者相关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证据。同时,还需要与肝胆胰等其他系统疾病相鉴别,因为一些肝胆胰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胃肠道功能紊乱的症状,通过相应的影像学等检查可以进行区分。
五、治疗与管理
1.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都需要调整生活方式。儿童应保证规律的饮食和作息,避免过度喂养等不良喂养方式;老年人要注意适度运动,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如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改善肠道功能。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的人群需要纠正这些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缓解功能性胃肠功能紊乱症状。例如,规律作息可以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有助于改善胃肠道神经调节;适度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肠道菌群等。
心理调节:由于精神心理因素在功能性胃肠功能紊乱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所以需要进行心理调节。对于压力较大的人群,可通过心理咨询、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女性在面对生理期等特殊时期的心理变化时,更需要关注心理调节,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帮助。例如,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通过心理调节后,可能会使肠-脑轴的神经调节恢复正常,从而改善功能性胃肠功能紊乱症状。
2.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症状选择药物,但需遵循优先非药物干预的原则。例如,对于腹痛明显的患者,可根据情况选用适当药物,但要避免不规范用药。对于儿童患者,更要谨慎用药,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法,如通过调整饮食等方式改善症状。不同药物有其相应的适应证和可能的作用机制,如针对消化不良的药物可能通过促进胃肠动力等发挥作用,但具体药物选择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
3.中医中药治疗
中医中药在功能性胃肠功能紊乱的治疗中有一定作用,如一些中药方剂或中成药可能通过调理脾胃等改善症状。但中医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进行辨证论治,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患者适用的中药可能不同。例如,对于脾胃虚弱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可能会选用健脾和胃的中药方剂,但具体用药需要由专业中医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方案。同时,中医的针灸、推拿等理疗方法也可用于功能性胃肠功能紊乱的辅助治疗,如针灸某些穴位可以调节胃肠道功能,但同样需要由专业人员操作,且要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如儿童进行针灸时要考虑其耐受程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