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出血是什么症状
牙龈出血是指牙龈自发性或受轻微刺激少量流血,常见口腔局部因素有牙菌斑牙结石、牙龈炎、牙周炎、不良修复体、刷牙方法不当等,全身性因素包括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紊乱、其他全身性疾病等,表现有不同程度出血及伴随症状,诊断需口腔局部和全身性检查,预防要注重口腔卫生和全身性健康维护,包括正确刷牙、用牙线、定期洗牙、控制基础疾病、避免不良习惯、合理用药等。
一、牙龈出血的定义
牙龈出血是指牙龈自发性的或由于轻微刺激引起的少量流血,常表现为在刷牙、咬硬物、吮吸等情况下牙龈有血液渗出。
二、常见原因及相关机制
1.口腔局部因素
牙菌斑、牙结石:牙菌斑是粘附在牙齿表面的细菌薄膜,牙结石是牙菌斑钙化后形成的坚硬物质,它们长期刺激牙龈,会导致牙龈炎症,使牙龈组织变得脆弱易出血。例如,有研究表明,约80%以上的牙龈出血患者存在牙菌斑和牙结石的问题,菌斑中的细菌及其代谢产物会引发牙龈的炎症反应,使牙龈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破裂出血。
牙龈炎:牙龈炎主要是由牙菌斑引起的牙龈非特异性炎症,牙龈会出现红肿、松软,触碰时极易出血。不同年龄阶段人群都可能患牙龈炎,儿童和青少年由于口腔卫生习惯较差等原因相对高发。比如青少年若不注意每天早晚正确刷牙,食物残渣容易在口腔内残留,滋生细菌引发牙龈炎导致牙龈出血。
牙周炎:牙周炎是牙龈炎进一步发展而来,除了牙龈炎症外,还伴有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等,病情相对更严重,牙龈出血情况也较为常见,且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牙齿松动等问题。不同生活方式人群中,长期吸烟的人患牙周炎风险更高,吸烟会影响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加重牙龈炎症出血。
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牙套等修复体边缘不贴合,会持续刺激牙龈组织,导致牙龈发炎出血。比如一些老年人佩戴的假牙,如果制作不合适,长时间使用后就可能出现牙龈出血情况。
刷牙方法不当:使用硬毛牙刷、刷牙力度过大等不正确的刷牙方式会损伤牙龈,引起牙龈出血。不同年龄段人群中,儿童如果家长没有正确教导刷牙方法,也容易因刷牙不当导致牙龈出血;成年人中一些人习惯用力横刷牙齿,也会造成牙龈损伤出血。
2.全身性因素
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会出现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同时白细胞异常增生影响凝血功能,从而导致牙龈出血,且往往出血不易止住。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因血小板数量减少,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牙龈出血,这类患者牙龈出血可能反复发生。不同年龄都可能患血液系统疾病,儿童患白血病等血液疾病时,除了牙龈出血,还可能伴有发热、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成年人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能有皮肤瘀点瘀斑等表现。
内分泌紊乱:孕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易患妊娠期牙龈炎,出现牙龈出血。这是因为孕激素水平升高使牙龈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容易出血。更年期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也可能出现牙龈组织的变化,导致牙龈出血。
其他全身性疾病:像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口腔感染,包括牙龈炎症,从而引起牙龈出血。此外,一些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如服用阿司匹林等,也可能因凝血功能受到影响而出现牙龈出血情况。不同病史人群中,有糖尿病病史且血糖控制不稳定的人,患牙龈出血相关口腔问题的风险更高;有血液病史的人群本身凝血功能就存在异常,牙龈出血更易发生且需要特别关注。
三、牙龈出血的表现形式
1.出血程度
轻微出血:仅在刷牙或咬硬物时出现少量血丝,出血量少,可自行停止。比如刷牙时看到牙刷上有淡淡的血迹,或者咬苹果后苹果上有少量血迹,这种情况相对较轻微。
中度出血:牙龈出血情况比轻微出血更明显,可能在吮吸时也会有血液渗出,出血量稍多,但通过局部压迫等措施可止血。
重度出血:自发性牙龈出血,出血量较大,不易自行止住,可能需要采取压迫止血等紧急处理措施才能止血,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需要引起重视,可能提示存在较为严重的口腔或全身性问题。
2.伴随症状
牙龈红肿:牙龈颜色发红、肿胀,是牙龈炎症常见的伴随表现,如牙龈炎、牙周炎患者常伴有牙龈红肿。
牙齿松动:牙周炎较严重时会出现牙齿松动,同时可能伴有牙龈出血,牙齿松动程度可能不同,从轻微松动到明显松动不等。
口腔异味:牙龈炎症等问题可能导致口腔出现异味,因为细菌滋生等原因产生难闻气味。
全身症状:如果是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牙龈出血,还可能伴有相应疾病的全身症状,如血液系统疾病可能有发热、乏力等,内分泌紊乱相关疾病可能有孕期的恶心呕吐等表现、更年期的潮热多汗等表现。
四、牙龈出血的诊断与鉴别
1.口腔局部检查
医生会检查口腔内牙齿、牙龈、牙周等情况,查看是否有牙菌斑、牙结石、牙龈红肿、溃疡、不良修复体等情况,通过视诊、探诊等方法来初步判断牙龈出血是否由口腔局部因素引起。例如,用探针探查牙龈沟,观察是否有出血以及出血的部位等。
2.全身性检查
血液检查:对于怀疑有全身性疾病引起牙龈出血的患者,会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等血液检查。比如血常规可以查看血小板数量、白细胞等情况,凝血功能检查能了解凝血因子等是否正常,以排查血液系统疾病等全身性因素。
其他检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能还会进行血糖检查等,以排查糖尿病等其他全身性疾病。例如,糖尿病患者需要检测血糖水平来明确血糖控制情况与牙龈出血的关系。
五、牙龈出血的预防与注意事项
1.口腔卫生方面
正确刷牙:建议使用软毛牙刷,采用正确的巴氏刷牙法,每天早晚各刷牙一次,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确保牙齿的各个面都能得到清洁,有效清除牙菌斑。不同年龄人群都应掌握正确刷牙方法,儿童需要家长帮助监督和教导,确保刷牙效果。
使用牙线:每天使用牙线清理牙齿邻面的食物残渣和牙菌斑,尤其是牙齿缝隙较大的人群,能有效预防牙龈因食物嵌塞等引起的炎症出血。成年人和青少年都可以使用牙线,儿童在家长协助下也可以逐步学习使用牙线。
定期洗牙:一般建议每年定期洗牙1-2次,清除牙齿上的牙结石和菌斑,维护牙龈健康。不同年龄人群根据口腔健康状况定期洗牙,例如有牙周炎病史的人可能需要更频繁洗牙。
2.全身性健康维护
控制基础疾病:对于患有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病情,如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运动、药物等控制血糖在合理范围,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要遵循医生治疗方案进行规范治疗,以减少对牙龈出血的影响。特殊人群如孕期女性要关注自身内分泌变化,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全身检查,及时处理牙龈问题;更年期女性要注意保持内分泌平衡,也应定期进行口腔保健。
避免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吸烟会加重口腔疾病风险,饮酒过量也可能影响口腔和全身健康。不同生活方式人群都应尽量避免这些不良习惯,以维护口腔和全身健康。
合理用药: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等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定期监测凝血功能等指标,同时注意口腔保健,预防牙龈出血。如果因用药必须服用抗凝药物且出现牙龈出血情况,应及时与医生沟通,评估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方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