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萎缩的原因和症状
小脑萎缩的原因包括遗传因素、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感染因素、中毒因素、脑血管疾病、营养缺乏等;症状有共济失调(步态异常、肢体协调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眼球震颤、眼球运动迟缓)、言语障碍(构音障碍、语速异常)及其他症状(认知功能减退、肌张力改变)
一、小脑萎缩的原因
1.遗传因素
某些基因突变可导致小脑萎缩,例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相关基因变异,这类疾病具有家族遗传倾向,不同类型的SCA致病基因不同,如SCA1基因、SCA2基因等发生突变时,会影响小脑等神经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得患者从儿童期、青少年期或成年期开始逐渐出现小脑萎缩及相应的运动障碍等症状,家族中有此类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一些隐性遗传的疾病也可能引发小脑萎缩,但相对显性遗传来说较为少见,其遗传模式使得致病基因在纯合状态时才会表现出疾病相关表型,导致小脑细胞逐渐受损,出现萎缩改变。
2.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多系统萎缩(MSA)中的小脑型MSA,患者会出现进行性的小脑萎缩,同时还可能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锥体外系症状等。其发病机制与神经系统中特定神经元的变性死亡有关,这些变性的神经元影响了小脑的正常神经传导和细胞代谢等过程,随着病情进展,小脑组织逐渐萎缩,从而出现共济失调等一系列症状,好发于中年男性,发病后病情会缓慢进展。
帕金森病晚期也可能出现小脑萎缩的情况,帕金森病主要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丢失,但疾病进展过程中可能累及小脑相关神经通路,导致小脑发生萎缩,进而出现平衡障碍等表现,其发生发展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神经炎症等多种因素相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中老年人。
3.感染因素
某些病毒感染可能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进而影响小脑。例如急性小脑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如肠道病毒、疱疹病毒等感染后,机体的免疫反应可能会攻击小脑组织,导致小脑出现炎症性病变,若炎症持续存在或反复发生,就可能引起小脑细胞的损伤、凋亡,最终导致小脑萎缩。儿童是急性小脑炎的高发人群,感染后起病较急,可出现共济失调、眼球震颤等症状,经过及时治疗部分患者预后较好,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遗留小脑萎缩及相应后遗症。
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神经梅毒,晚期可能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小脑,导致小脑萎缩。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等途径感染,患病后若未得到及时规范的治疗,病情逐渐进展就可能累及小脑,出现共济失调等神经系统症状,这类患者通常有不洁性行为等病史。
4.中毒因素
长期接触某些重金属,如汞、锰等,可能导致小脑萎缩。例如长期在汞矿工作的工人,汞进入人体后会在体内蓄积,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损害小脑细胞,引起小脑萎缩,患者会逐渐出现肢体协调障碍等表现。另外,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酒精中毒也可引起小脑萎缩,酒精中的乙醇及其代谢产物会对小脑细胞产生毒性作用,破坏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长期酗酒者发生小脑萎缩的风险明显增加,可出现步态不稳、共济失调等症状。
5.脑血管疾病
小脑的血管发生病变,如脑梗死、脑出血等,可能导致小脑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或出血损伤,长期反复发作的脑血管疾病会使小脑组织逐渐发生萎缩。例如小脑梗死,由于供应小脑的血管阻塞,相应区域的小脑组织缺血坏死,后续会出现胶质增生等修复反应,长期下来就可能导致小脑萎缩,患者多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病史,中老年人多见,发病后可出现头晕、共济失调、恶心呕吐等症状。
脑动脉硬化会使小脑的血管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影响小脑的血液供应,长期慢性的脑供血不足会导致小脑组织慢性缺血、缺氧,进而引起小脑萎缩,患者可能逐渐出现认知和运动功能的减退等表现,多见于有动脉粥样硬化高危因素的中老年人。
6.营养缺乏
长期营养不良,尤其是维生素B1缺乏,可引起韦尼克脑病,若未及时治疗,病情迁延可能导致小脑萎缩。维生素B1是参与能量代谢等多种生理过程的重要物质,缺乏时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首先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早期可能出现精神症状、眼外肌麻痹等,若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小脑等部位出现萎缩改变,多见于长期酗酒、饮食不均衡的人群。
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巨幼细胞贫血,也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包括小脑,导致小脑出现萎缩。叶酸和维生素B12参与DNA的合成等过程,缺乏时会导致神经细胞的代谢异常,引起神经系统损伤,进而可能出现小脑萎缩及相关的神经功能障碍,这类患者常伴有贫血的表现,如面色苍白、乏力等,各年龄段均可因营养摄入不足等原因发病。
二、小脑萎缩的症状
1.共济失调症状
步态异常:患者行走时步态不稳,左右摇晃,像醉酒步态,这是因为小脑受损后影响了身体的平衡调节功能。例如在平坦路面行走时就会出现明显的蹒跚步态,难以保持直线行走,病情严重时可能需要借助辅助器具才能行走,常见于各种原因导致小脑萎缩的患者,尤其是遗传性小脑萎缩相关疾病患者,儿童或成年后逐渐起病,随着病情进展步态异常会逐渐加重。
肢体协调障碍:上肢表现为拿东西不稳,精细动作困难,比如不能准确地用手指捏起细小物品,倒水时容易洒出等;下肢则表现为站立不稳,闭目难立征阳性(即患者闭目站立时身体摇晃甚至倾倒)。在进行指鼻试验时,患者不能准确指到自己的鼻尖,跟膝胫试验也无法正常完成,这种肢体协调障碍在儿童小脑萎缩患者中可能会影响其日常的学习和生活活动,如无法正常拿笔写字、攀爬等,而成人患者则会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2.眼球运动障碍
眼球震颤:表现为眼球不自主地左右或上下摆动,可为水平性、垂直性或旋转性眼球震颤。例如水平性眼球震颤较为常见,患者向前平视时能观察到眼球左右快速摆动,这是由于小脑对眼球运动的协调功能受损所致,在小脑萎缩早期可能就会出现,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加重,一些遗传性小脑萎缩疾病患者在疾病初期就可发现有眼球震颤的表现。
眼球运动迟缓:眼球向各个方向转动不灵活,转动速度减慢,患者在注视物体时不能迅速跟随物体移动而转动眼球,这也是小脑病变影响眼球运动神经传导通路导致的,会影响患者的视觉功能和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力,在儿童小脑萎缩患者中可能会影响其视觉发育相关的活动,如阅读时可能因眼球运动迟缓而影响阅读速度和准确性。
3.言语障碍
构音障碍:表现为说话不清,语音含糊,发音不准,说话时语句不连贯,像吟诗样语言或爆发性语言。例如患者说出的words发音不清楚,语句表达不流畅,这是因为小脑受损影响了与言语相关的神经肌肉的协调功能,使得发音器官的肌肉运动不协调。这种言语障碍在成年发病的小脑萎缩患者中较为明显,会影响其社交和沟通能力,而儿童患者可能会影响语言的正常发育和学习交流。
语速异常:说话语速可能加快或减慢,不规则。有些患者说话语速加快,呈现出急促的状态,但发音依然不清;有些患者则语速减慢,语句停顿较多,这也是小脑萎缩影响言语中枢及相关神经传导的结果,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交流困难,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患者,都会对其日常生活中的沟通产生不良影响。
4.其他症状
认知功能减退:部分小脑萎缩患者会出现认知功能方面的改变,如记忆力下降,尤其是近期记忆力减退较为明显,对刚发生的事情容易遗忘;注意力不集中,难以长时间专注于某件事情;执行功能障碍,如计划、组织和完成任务的能力下降等。这种认知功能减退在一些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导致的小脑萎缩患者中较为常见,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逐渐加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老年人发病时可能更容易被家人忽视其认知方面的变化,而儿童患者若出现认知功能减退则会影响其学习和智力发育。
肌张力改变:少数小脑萎缩患者可能会出现肌张力降低的情况,表现为肢体松软,肌肉无力,活动时阻力减小。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肢体僵硬,运动不灵活。肌张力的改变与小脑对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调节功能异常有关,不同患者可能表现不同,对于出现肌张力改变的患者,需要进行相应的康复评估和治疗来维持肢体的运动功能,儿童患者若出现肌张力异常可能会影响其运动发育和姿势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