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1型和2型糖尿病呢
1型糖尿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免疫系统破坏胰岛β细胞致胰岛素绝对不足,多见于儿童青少年,起病急,症状明显,发病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2型糖尿病由胰岛素抵抗和分泌相对不足致血糖紊乱,多见于成年人,近年儿童青少年发病增多,起病隐匿,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遗传也起重要作用,各年龄均可发病,性别差异不显著,不同人群需针对性关注和干预。
发病特点: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但也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起病较急,症状相对明显,常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三多一少”)等症状。发病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某些特定基因位点的变异会增加患1型糖尿病的风险。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等)可能是触发自身免疫反应的诱因,感染后可能启动机体的自身免疫机制,逐步破坏胰岛β细胞。
年龄与性别因素:各年龄均可发病,但儿童青少年更常见,性别差异不显著。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血糖控制不佳会严重影响其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以及智力发育等,需要特别关注血糖的平稳控制;青少年患者在学习生活中也需要合理规划饮食、运动和胰岛素治疗等。
2型糖尿病
定义:2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共同导致的血糖代谢紊乱疾病。
发病特点:多见于成年人,但近年来随着肥胖率的上升,儿童和青少年中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增加。起病隐匿,很多患者在疾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往往是通过体检发现血糖升高。其发生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高热量饮食、缺乏体力活动、肥胖等是重要的危险因素。遗传因素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具有家族聚集性,若家族中有2型糖尿病患者,其亲属患病风险高于一般人群。
年龄与性别因素:成人多见,但儿童青少年中随着肥胖流行率上升患病增多,性别差异不突出。对于成年患者,肥胖是常见伴随情况,需要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控制体重,进而改善胰岛素抵抗;对于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除了生活方式调整外,还需要关注其生长发育以及心理健康,因为疾病可能对其身心发展产生影响,例如肥胖相关的心理问题等。同时,有家族病史的人群需要更加密切关注自身血糖情况,定期进行体检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