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阻滞麻醉进针点
下颌阻滞麻醉常用进针点及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常用进针点包括翼下颌皱襞中点外侧34mm处,定位较简单,适用于多数成年患者,但翼下颌皱襞不明显时定位有难度;还有颊脂垫尖,是较恒定标志,常用于儿童,但颊脂垫肥大或萎缩会影响定位。不同人群方面,儿童需注意进针深度和角度,做好安抚工作;老年人要仔细评估剩余解剖结构,密切观察对麻醉药物的反应;特殊病史患者中,心血管疾病患者要避免紧张,控制基础疾病,轻柔操作,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进针后需注意压迫止血。
一、常用进针点
1.翼下颌皱襞中点外侧34mm处:该进针点定位相对简单。翼下颌皱襞是口腔内黏膜的一个明显标志,它是由黏膜在翼下颌韧带表面形成的皱襞。从翼下颌皱襞中点外侧34mm进针,能使麻醉药物较为准确地到达下颌神经附近。此进针点适用于大多数成年患者,对于口腔解剖结构基本正常、能较好配合的患者效果较好。不过,若患者存在翼下颌皱襞不明显(如口腔黏膜水肿等情况),定位可能会有一定难度。
2.颊脂垫尖:颊脂垫尖是口腔内一个较为恒定的解剖标志。当大张口时,上下颌后牙面之间的颊黏膜上可见一个三角形的隆起,其尖顶就是颊脂垫尖。以此为进针点,进针方向朝向同侧下颌孔。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口腔解剖结构相对较小且发育尚未完全,颊脂垫尖相对明显,所以该进针点在儿童下颌阻滞麻醉中较为常用。但如果患者颊脂垫肥大或萎缩,定位可能会受到影响。
二、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的口腔解剖结构与成年人有很大差异,其下颌骨的形态和大小还在不断发育变化中。在进行下颌阻滞麻醉时,进针深度和角度需要特别注意,应适当减小进针深度,避免损伤深部组织。同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做好安抚工作,以取得患儿的配合。对于年龄较小不能很好配合的儿童,可能需要在家长协助或采取适当的约束措施下进行操作。
2.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存在牙齿缺失、牙槽骨吸收等情况,这会导致口腔解剖标志发生改变。在确定进针点时,需要更加仔细地评估剩余的解剖结构。此外,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对麻醉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可能与年轻人不同,在麻醉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防止出现不良反应。
3.特殊病史患者: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进行下颌阻滞麻醉时,应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因为紧张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情况。操作前要控制好基础疾病,进针时要动作轻柔,避免因刺激引起患者心血管系统的应激反应。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进针后要注意压迫止血,防止局部形成血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