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穿孔的处理包括急诊处理、手术治疗和术后处理。急诊处理需监测生命体征、抗感染;手术方式有胆囊切除术和胆囊造瘘术,操作有要点;术后要护理腹腔引流管、延续抗感染、营养支持,不同年龄患者处理有差异。
一、急诊处理
1.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对于存在休克倾向的患者,需迅速建立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年龄较小的儿童因体液调节能力较弱,更需严密关注液体平衡情况;老年患者多伴有基础疾病,生命体征变化可能更为隐匿,需加强监测频率。
2.抗感染治疗:胆囊穿孔后易引发严重的腹腔感染,应尽早应用广谱抗生素覆盖可能的致病菌,如革兰阴性菌、厌氧菌等。不同年龄、基础病史不同的患者,抗生素的选择需有所差异,例如儿童需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老年患者要关注药物与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
二、手术治疗
1.手术方式选择
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穿孔的主要手术方式,适用于一般状况较好、穿孔时间较短的患者。对于年轻患者,若胆囊炎症局限,可行单纯胆囊切除;老年患者或基础状况较差者,需评估手术风险后谨慎选择。
胆囊造瘘术:对于病情危重、不能耐受复杂手术的患者,可先行胆囊造瘘术,引流胆汁,控制感染,待患者一般情况改善后再行二期胆囊切除。例如,高龄且合并多种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先通过胆囊造瘘缓解胆道梗阻和感染,待机体状况调整后再进一步处理胆囊病变。
2.手术操作要点:手术中要彻底清除腹腔内的脓液、胆汁等污染物,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减少炎症介质吸收。对于儿童患者,手术操作需更加精细,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组织器官;老年患者手术视野可能因组织萎缩等因素受限,需格外小心。
三、术后处理
1.腹腔引流管护理:妥善固定腹腔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不同年龄患者的引流情况观察重点略有不同,儿童患者需注意引流管是否有堵塞或脱出风险,老年患者要关注引流液变化与整体恢复的关系。
2.抗感染延续:根据腹腔感染控制情况及细菌培养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使用,继续抗感染治疗一段时间,防止感染复发。对于有基础免疫低下病史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术后抗感染疗程可能需适当延长,密切监测血糖控制情况对感染恢复至关重要。
3.营养支持:术后早期根据患者耐受情况给予营养支持,保证机体营养需求,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儿童患者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营养支持需满足其特殊的营养需求;老年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消化功能减退,营养支持方式和量需个体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