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
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是因溃疡致血管破裂的大量出血情况,发病机制与胃酸、幽门螺杆菌等有关,不同年龄人群有差异;临床表现有呕血黑便、休克等,不同年龄表现不同;诊断方法有胃镜、血常规、影像学等;治疗原则包括非手术(补充血容量、抑酸)和手术,需根据不同人群特点个体化处理。
一、发病机制
胃十二指肠溃疡时,溃疡病灶侵蚀周围血管可引发出血。通常是溃疡基底的血管被腐蚀破裂,如胃十二指肠动脉等。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可导致胃十二指肠黏膜损伤形成溃疡,进而增加血管破裂出血的风险。不同年龄人群发病机制无本质差异,但老年人可能因血管弹性差等因素,出血后止血相对困难;儿童发病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相关,且儿童胃酸分泌相对成人可能有不同特点影响溃疡形成及出血。
二、临床表现
1.呕血与黑便:患者多有呕血,可为鲜血或咖啡样物质,同时伴有黑便,黑便一般呈柏油样,这是因为血液经肠道消化后,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道内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所致。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出血量不同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表现,如面色苍白等,而老年人可能在出血早期就出现头晕、乏力等全身症状。
2.休克表现:出血量较大时,患者可出现休克症状,如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湿冷等。年龄较小的儿童休克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出血后休克症状出现可能更迅速;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对失血的耐受能力差,休克发生后纠正相对困难。
三、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最直接的方法,可明确溃疡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出血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胃镜检查操作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儿童需在合适的麻醉等辅助下进行。
2.血常规检查:可了解患者贫血程度,如血红蛋白下降情况等。不同年龄正常血红蛋白值不同,儿童有其相应的正常范围,通过血常规能初步判断出血导致贫血的严重程度。
3.影像学检查:如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等,对于胃镜检查阴性但高度怀疑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可考虑使用,通过造影观察血管情况来明确出血部位,但相对应用不如胃镜广泛。
四、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包括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等,减少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有利于止血和促进溃疡愈合。不同年龄患者补液量等需根据体重、脱水程度等准确计算,儿童要严格遵循儿科补液原则。
2.手术治疗:对于经过积极非手术治疗仍出血不止,或出血量大、病情危急的患者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溃疡旷置术、胃大部切除术等,但具体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病情等综合判断。
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消化系统急症,需要及时准确诊断和恰当治疗,不同人群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其自身特点进行个体化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