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血是血液从口腔呕出,多由上消化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胃癌等引起;便血是血液从肛门排出,原因可分为下消化道疾病(如痔疮、肛裂、结肠息肉、结肠癌等)和上消化道疾病(上消化道出血量大时可致黑便),二者均为严重症状,出现后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一、吐血
吐血是指血液从口腔呕出,多由上消化道疾病引起,上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等部位。常见病因有:
消化性溃疡: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溃疡病灶侵蚀血管可导致出血,其发生与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发病,长期吸烟、饮酒、精神压力大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发病风险,有溃疡病史者更易出现出血情况。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多由肝硬化引起,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进而使食管胃底的静脉丛曲张,曲张的静脉容易破裂出血,出血量往往较大。多见于有肝炎、长期酗酒等病史的人群,男性相对更易受肝硬化影响。
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常因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大量饮酒、严重创伤等应激因素引起,胃黏膜出现急性糜烂和出血。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有长期服用相关损伤胃黏膜药物或近期有应激事件的人群易患。
胃癌:胃癌肿瘤组织侵袭周围血管可导致出血,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出现消化不良、腹痛、体重减轻等表现,多见于中老年人,有家族胃癌病史、长期高盐饮食等人群风险较高。
二、便血
便血是指血液从肛门排出,粪便颜色可呈鲜红、暗红或黑色,便血的原因可分为下消化道疾病和上消化道疾病等引起的。
下消化道疾病
痔疮:是引起便血的常见原因之一,多因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所致,便血一般为鲜红色,附于大便表面或便后滴血,多见于长期久坐、便秘、妊娠等人群,男女均可发病。
肛裂:肛管皮肤全层纵行裂开并形成感染性溃疡,排便时可出现疼痛、便血,便血特点为鲜红色,量少,常与便秘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生,长期大便干结者易患。
结肠息肉:结肠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可出现便血,多为鲜红色,量较少,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有家族息肉病史者风险增加。
结肠癌:肿瘤生长过程中侵蚀肠道血管导致出血,便血可为暗红色,常伴有排便习惯改变、腹痛、腹部肿块等表现,多见于中老年人,有结肠癌家族史、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等人群易患。
上消化道疾病:如上消化道出血量大时,血液在肠道内经过化学反应后排出,可表现为黑便,黑便又称柏油样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之一,其形成是因为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道内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
吐血和便血都属于较为严重的症状表现,一旦出现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胃镜、肠镜、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