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症该怎么办
产后抑郁症可通过EPDS量表评估,≥13分需确诊。非药物干预包括家人陪伴沟通、专业心理治疗、适量运动、参与社交活动;若效果不佳可药物治疗但需权衡利弊。高龄产妇和有抑郁病史产妇有特殊注意事项,前者风险高需密切关注和协助适应角色,后者要监测心理状态并依病史选干预措施
一、识别与评估
产后抑郁症可通过专业量表进行评估,如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在产后6-12周进行筛查,若EPDS评分≥13分则需进一步评估确诊。不同年龄的产妇,产后激素水平变化等情况不同,年龄较小的产妇可能因对角色转变适应困难等因素更易患产后抑郁症;有抑郁病史的产妇再次妊娠产后患产后抑郁症的风险更高。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心理支持
家人陪伴与沟通:家人尤其是配偶要给予产妇充分的关心和陪伴,多倾听产妇的感受和需求,营造温馨、理解的家庭氛围。例如每天安排一定时间与产妇交流,让产妇感受到被重视。对于有不同生活方式的产妇,如习惯安静环境的,家人应尽量避免过多嘈杂干扰;对于有特定病史的产妇,家人沟通时要更加留意情绪引导方式,避免刺激。
专业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CBT),通过帮助产妇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来缓解抑郁症状。专业心理治疗师会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对于年龄较小的产妇,治疗环境和方式需更具亲和力和适应性;有特殊病史的产妇则要结合病史调整治疗策略。
运动干预
适量运动:产后身体状况允许时可进行适量运动,如产后2周左右可在室内散步,逐渐根据身体恢复情况增加运动强度,如产后6周左右可进行凯格尔运动等轻度有氧运动。运动能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有助于改善情绪。不同年龄的产妇运动开始时间和强度需有所不同,年龄较大的产妇运动前需先咨询医生评估身体状况;有病史的产妇要选择适合自身病情的运动方式。
社交活动
参与社交:鼓励产妇参与适合产后的社交活动,如加入妈妈团体等。在妈妈团体中产妇可以分享经验、交流情感,从其他产妇那里获得支持和理解。不同生活方式的产妇参与社交活动的形式可多样化,比如喜欢线上交流的产妇可参与线上妈妈社群,而喜欢线下活动的可参加实地妈妈聚会等。
三、医疗干预(若需要)
药物治疗:若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可考虑药物治疗,但需谨慎评估利弊。例如某些抗抑郁药物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婴儿,所以用药时需权衡对产妇抑郁症状的改善和对婴儿的潜在风险,具体药物需由医生根据产妇实际情况选择。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高龄产妇:高龄产妇产后抑郁症风险相对较高,家人要更加密切关注其情绪变化,除了常规的心理支持等措施外,需更耐心地协助产妇适应角色转变,鼓励其积极参与适合的康复活动。
有抑郁病史产妇:此类产妇产后要定期进行心理状态监测,在选择干预措施时要充分考虑既往病史对治疗的影响,如在心理治疗中需向治疗师详细告知病史,运动干预要避免可能诱发抑郁症状加重的运动方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