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严重慢性并发症,由长期高血糖致神经、血管病变及感染等多种因素致足部病变。发病机制相关因素有神经病变(长期高血糖、老年、不良生活方式等致足部感觉异常)、血管病变(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致足部缺血,老年、吸烟、血糖控制差者风险高)、感染(足部易感染且加重病变,病史长、控制差者风险高)。临床表现有足部外观改变、感觉异常、溃疡或坏疽。预防与管理需严格控血糖、足部护理(检查、清洁、选合适鞋袜)、定期就医检查。
一、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时,会出现神经病变,影响足部的感觉神经,使得患者对足部的疼痛、温度、压力等刺激的感知减退或丧失。例如,患者可能感觉不到足部的小伤口,但实际上伤口已经存在,进而不能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导致伤口逐渐恶化。从年龄角度看,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本身身体机能衰退,神经病变发生的概率相对较高;从性别方面,暂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神经病变发生率不同的明确证据;生活方式上,长期高糖饮食、缺乏运动等会加重血糖升高,进而加重神经病变;有糖尿病病史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神经病变相关的足部问题。
血管病变:糖尿病会引起血管病变,主要是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足部的血液供应减少。血管狭窄或闭塞会使得足部组织缺血,影响足部组织的营养供应和修复能力。年龄较大的糖尿病患者血管弹性下降,发生血管病变的风险相对更高;性别因素对血管病变的直接影响不显著;生活方式中吸烟等会加重血管病变;有糖尿病病史且血糖控制差的患者血管病变发生率高。
感染:由于足部感觉减退、血液循环不佳等因素,糖尿病患者的足部容易受到细菌等病原体的感染。一旦感染发生,又会进一步加重足部的病变,形成恶性循环。各年龄段、各性别患者都可能发生感染,但糖尿病病史长、血糖控制差的患者感染风险更高。
二、临床表现
足部外观改变:可能出现足部皮肤干燥、皲裂、颜色改变,如肤色变暗、发黑等,还可能有足部畸形,像足趾变形等情况。
感觉异常:前面提到的感觉减退或丧失,严重时可能感觉不到足部的疼痛等刺激。
溃疡或坏疽:足部可能出现溃疡,严重的会发展为坏疽,坏疽又分为干性坏疽和湿性坏疽等不同类型。
三、预防与管理
血糖控制:严格控制血糖是预防糖尿病足的关键。无论是年轻还是老年糖尿病患者,都需要通过饮食控制、运动以及合理的降糖药物等方式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对于女性糖尿病患者,要注意在特殊生理时期(如孕期)血糖的特殊管理;生活方式上要保持健康的饮食和适量运动;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要定期监测血糖,规范治疗。
足部护理:每天要检查足部,观察足部是否有伤口、红肿等情况;保持足部清洁,但是要注意避免过度泡脚等可能损伤足部皮肤的行为;选择合适的鞋袜,避免足部受到挤压和摩擦。例如,选择宽松、舒适、透气的鞋子,合适厚度的袜子等。
定期就医:糖尿病患者要定期到医院进行足部的相关检查,如血管超声、神经功能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