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口腔单纯性疱疹
口腔单纯性疱疹由HSV-Ⅰ引起,病因是人体抵抗力下降致潜伏病毒激活,传播途径有直接接触、飞沫及产道感染。临床表现分原发性(多见于6岁以下儿童,有前驱症状及水疱溃疡等)和复发性(成人多见,病损在口唇等,有自限性)。诊断靠病史和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可确诊,需与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鉴别。治疗无特效根治法,对症支持,复发病局部用抗病毒药。预防要保持口腔卫生、增强抵抗力、避免密切接触及孕妇防感染。
一、定义
口腔单纯性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的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单纯疱疹病毒分为Ⅰ型(HSV-Ⅰ)和Ⅱ型(HSV-Ⅱ),口腔单纯性疱疹主要由HSV-Ⅰ引起。
二、病因与传播
病因:单纯疱疹病毒具有嗜黏膜和皮肤特性,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潜伏在体内的病毒被激活从而引发疾病。例如,发热、过度疲劳、日晒、月经、胃肠功能紊乱等因素都可能促使病毒活化。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如与患者接吻、共用餐具等;也可通过飞沫传播,HSV-Ⅰ可在空气中小滴核中传播。胎儿还可在分娩过程中通过产道感染。
三、临床表现
原发性疱疹性口炎:多见于6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2岁的婴幼儿。发病前常有潜伏期,然后出现发热、头痛、疲乏不适、肌肉疼痛、淋巴结肿大等前驱症状,1-2天后口腔黏膜广泛充血水肿,随后出现成簇的小水疱,水疱壁薄、透明,易破溃形成浅表溃疡,可融合成片,疼痛明显。
复发性疱疹性口炎:常见于成人,原发性感染愈合后,当全身抵抗力下降时,如感冒发热、过度劳累等,容易复发。复发时病损多发生在口唇或接近口唇处,表现为成簇的小水疱,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病程一般为7-10天,有自限性。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如发热史、接触史等)、临床表现(口腔黏膜或口唇周围的疱疹、溃疡等)进行初步诊断。实验室检查可采用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如抗体检测)、核酸检测等方法进一步确诊。例如,病毒分离是将病变部位的标本接种到敏感细胞中,观察细胞病变来确定是否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血清学检查可检测患者血清中HSV的特异性抗体,若抗体滴度升高4倍以上,提示近期有HSV感染。
鉴别诊断:需与疱疹性咽峡炎鉴别,疱疹性咽峡炎由柯萨奇病毒引起,病损主要在口腔后部,如软腭、悬雍垂等,不累及牙龈和颊黏膜,全身症状一般较轻;还要与手足口病鉴别,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除口腔疱疹外,手、足、臀部也有疱疹,且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五、治疗与预防
治疗:目前对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尚无特效根治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对于原发性疱疹性口炎,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局部可使用消炎、止痛、促进愈合的药物,如氯己定含漱液、口腔溃疡贴膜等。复发性疱疹性口炎可局部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软膏等。
预防:保持口腔卫生,增强机体抵抗力,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睡眠等。避免与单纯疱疹患者密切接触,尤其是婴幼儿应尽量避免接触患者。对于孕妇,要注意预防HSV感染,以免在分娩时传染给胎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