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钾血症的原因
人体低钾血症可由摄入不足、丢失过多、钾分布异常引起。摄入不足因长期进食不足如节食、厌食、挑食等;丢失过多包括胃肠道丢失(频繁呕吐、腹泻、胃肠减压)和肾脏丢失(利尿剂使用、某些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钾分布异常有细胞外钾转入细胞内(碱中毒、应用胰岛素、周期性瘫痪)。
一、摄入不足
饮食因素:正常人体需要从饮食中获取钾元素来维持体内钾的平衡,若长期进食不足,如长期节食、食欲缺乏等情况,会导致钾摄入减少。例如,一些患有神经性厌食症的患者,由于长期进食量极少,容易出现低钾血症。在儿童群体中,如果孩子挑食、偏食严重,也可能因钾摄入不足引发低钾血症,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钾的需求相对稳定,若摄入不足则难以满足机体需要。
二、丢失过多
胃肠道丢失
频繁呕吐、腹泻:剧烈呕吐或严重腹泻时,胃肠道会大量丢失钾离子。例如,急性胃肠炎患者出现频繁腹泻,肠道内的钾会随着粪便排出体外,若不及时补充,就容易导致血钾降低。在婴幼儿群体中,由于其胃肠道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腹泻时更容易出现钾丢失过多的情况,因为婴幼儿对体液和电解质的调节能力较弱,腹泻造成的钾丢失可能更快导致低钾血症。
胃肠减压:进行胃肠减压时,通过引流管会丢失大量含有钾的胃肠液,也会引起钾丢失过多,从而引发低钾血症。
肾脏丢失
利尿剂使用:临床上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氢氯噻嗪等,这些利尿剂会增加肾脏对钠的重吸收,同时也会促进钾的排泄,长期或大量使用利尿剂的患者容易出现低钾血症。在老年人群体中,本身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再使用利尿剂时,肾脏对钾的排泄调节能力下降,更易发生低钾血症。
某些肾脏疾病:如肾小管性酸中毒、急性肾衰竭多尿期等肾脏疾病会影响肾脏对钾的重吸收和排泄功能,导致钾从尿液中大量丢失。例如,肾小管性酸中毒患者由于肾小管功能异常,钾的重吸收减少,钾排出增多,易出现低钾血症;在儿童肾脏疾病患者中,由于儿童肾脏发育特点,一旦患此类肾脏疾病,钾丢失的风险相对较高。
内分泌疾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由于体内醛固酮分泌增多,醛固酮具有保钠排钾的作用,会导致钾从尿液中大量排出;库欣综合征患者,由于皮质醇分泌增多,也可能引起肾脏排钾增加,从而引发低钾血症。
三、钾分布异常
细胞外钾转入细胞内
碱中毒:当发生代谢性碱中毒时,细胞外液氢离子浓度降低,细胞内氢离子向细胞外转移,为维持电荷平衡,细胞外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导致血钾降低。例如,剧烈呕吐引起代谢性碱中毒时,就可能出现低钾血症。在孕妇群体中,若出现剧烈呕吐等情况,由于孕期生理变化,更需关注钾分布异常导致低钾血症的可能。
应用胰岛素:胰岛素能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同时也会促进钾离子进入细胞内。当过量使用胰岛素或在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过程中胰岛素使用不当时,可使血钾降低。在糖尿病患儿治疗过程中,使用胰岛素时需密切监测血钾水平,因为儿童对血糖和钾的调节相对敏感,过量胰岛素使用易导致钾分布异常引发低钾血症。
周期性瘫痪:发作时可出现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导致血钾降低,表现为周期性发作的迟缓性瘫痪。这种疾病在不同年龄和性别均可发病,男性发病率相对较高,发作时需及时处理以纠正低钾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