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坏死是什么病引起的
骨坏死的因素包括创伤性和非创伤性。创伤性因素有髋部骨折(如股骨颈骨折等破坏血供)、髋关节脱位(损伤血管致血供受影响);非创伤性因素有长期大量用糖皮质激素(影响脂代谢等致血供受影响)、酒精滥用(影响脂代谢等致骨坏死)、减压病(氮气气泡阻塞血管)、血红蛋白病(红细胞异常致血管阻塞)、脂代谢紊乱相关疾病(脂质沉积影响血供)。
一、创伤性因素
1.骨折相关:
当发生股骨颈骨折、股骨头骨折等髋部骨折时,骨折部位会破坏局部的血液供应。例如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的血运主要依靠股骨头圆韧带内的小凹动脉、股骨干滋养动脉升支和旋股内、外侧动脉的分支来供应,骨折可能会损伤这些血管,导致股骨头血供中断,进而引发骨坏死。这种情况在青壮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尤其是股骨颈骨折移位明显的患者,发生骨坏死的风险较高。对于儿童患者,骨骺损伤也可能影响局部血运,增加骨坏死的发生几率。
2.关节脱位相关:
髋关节脱位是导致骨坏死的重要创伤因素之一。髋关节脱位后,关节内的血管可能受到牵拉、压迫或撕裂,使得股骨头的血液供应受到严重影响。如髋关节后脱位时,股骨头后上方可能与髋臼后缘撞击,损伤供应股骨头的血管,从而引发股骨头骨坏死。这种情况在交通事故等外伤中较为常见,不同年龄阶段都可能发生,但青少年和青壮年相对更易出现相关创伤后骨坏死。
二、非创伤性因素
1.糖皮质激素使用:
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是引起骨坏死的常见非创伤性因素。其作用机制可能包括:影响脂肪代谢,导致脂肪细胞肥大、破裂,脂肪栓子阻塞骨内血管;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影响骨的形成;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血管痉挛、血栓形成等,进而影响骨组织的血液供应。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无论年龄大小,都有发生骨坏死的风险,例如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需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发生股骨头、肱骨头等部位骨坏死的几率明显增加。
2.酒精滥用:
过量饮酒可导致骨坏死。酒精进入人体后,会影响脂代谢,使血液中脂肪含量升高,形成脂肪栓塞,阻塞骨内血管;同时,酒精还可能直接损伤骨细胞,影响骨的正常代谢。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尤其是中年男性,发生股骨头骨坏死的风险显著增加。有研究表明,每日饮酒量超过一定量(如相当于酒精摄入量超过40g/d持续5年以上)的人群,骨坏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饮酒或少量饮酒的人群。
3.某些疾病相关
减压病:
潜水员等高压环境作业人员易患减压病,当人体从高压环境迅速回到常压环境时,体内会形成氮气气泡,这些气泡可阻塞骨内血管,影响骨组织的血液供应,从而导致骨坏死,常见于股骨头、肱骨近端等部位。不同年龄段从事高压作业的人群都可能发生,若不及时处理,会严重影响骨组织的功能。
血红蛋白病:
如镰状细胞贫血等血红蛋白病患者,异常的血红蛋白会导致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容易在血管内聚集、阻塞,影响骨组织的血液供应。这种疾病多在儿童期发病,随着病情进展,可能逐渐出现骨坏死等并发症,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会产生严重影响,需要密切关注和早期干预。
脂代谢紊乱相关疾病:
如高雪病等脂代谢紊乱疾病,会导致脂质在骨内异常沉积,影响骨的血液供应和正常代谢,进而引发骨坏死。这类疾病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也有发生,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综合管理以降低骨坏死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