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低钾血症的病因
低钾血症的发生原因包括摄入不足、丢失过多及细胞外钾向细胞内转移。摄入不足可因长期禁食、厌食等;丢失过多有胃肠道丢失(频繁呕吐、腹泻、胃肠引流等)、肾脏丢失(利尿剂使用、肾脏疾病、内分泌紊乱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库欣综合征等);细胞外钾向细胞内转移可见于碱中毒、过量胰岛素使用、周期性瘫痪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在各原因导致低钾血症时表现有差异。
一、摄入不足
(一)饮食因素
正常饮食中含丰富的钾,一般成人每日从食物中摄入钾约50-100mmol,足够维持机体需求。但长期禁食、厌食、偏食等情况可导致钾摄入不足,例如一些因疾病需长时间禁食水的患者,如果没有通过静脉补充足够的钾,就容易发生低钾血症。对于儿童来说,若饮食结构不合理,如长期摄入含钾少的食物,也可能引起钾摄入不足,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钾的需求相对有一定比例,不合理饮食易打破平衡。
二、丢失过多
(一)胃肠道丢失
1.频繁呕吐、腹泻:剧烈呕吐时,大量消化液丢失,其中含钾,可导致钾丢失。例如急性胃肠炎患者频繁腹泻,肠道丢失钾增多;幽门梗阻患者长期呕吐,钾随胃液大量丢失。儿童由于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发生呕吐、腹泻时更易出现钾丢失过多,因为儿童体液占体重比例相对较高,呕吐、腹泻引起的体液丢失对钾平衡影响更显著。
2.胃肠引流:如胃肠减压等操作,会导致大量含有钾的胃肠液丢失,从而引起低钾血症。
(二)肾脏丢失
1.利尿剂使用:临床上常用的利尿剂,如噻嗪类利尿剂、袢利尿剂等,可抑制肾脏对钠和氯的重吸收,同时也会增加钾的排泄。长期或大量使用这类利尿剂的患者,如果不注意补钾,容易发生低钾血症。例如心功能不全患者长期使用袢利尿剂治疗,就需要密切监测血钾水平。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使用利尿剂时更要谨慎,因为儿童肾脏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利尿剂引起钾丢失的耐受能力较差。
2.肾脏疾病:某些肾脏疾病,如肾小管性酸中毒、急性肾衰竭多尿期等,可导致肾脏排钾增多。肾小管性酸中毒时,肾小管功能受损,影响钾的重吸收;急性肾衰竭多尿期,肾脏在恢复过程中会排出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包括钾,从而引起低钾血症。
3.内分泌紊乱: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体内醛固酮分泌增多,醛固酮具有保钠排钾的作用,过多的醛固酮会导致肾脏排钾增加,引起低钾血症。
库欣综合征:患者体内皮质醇分泌增多,皮质醇也有一定的保钠排钾作用,长期皮质醇增多可导致钾丢失过多,引发低钾血症。
三、细胞外钾向细胞内转移
(一)碱中毒
当发生代谢性碱中毒时,细胞外液氢离子浓度降低,细胞内氢离子向细胞外转移,为维持电中性,细胞外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从而导致血钾降低。例如剧烈呕吐引起代谢性碱中毒时,就可能出现低钾血症。
(二)过量胰岛素使用
胰岛素能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同时也促进钾离子进入细胞内。过量使用胰岛素时,可使血清钾迅速降低,如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胰岛素使用过量,就可能发生低钾血症。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用量的调整需要更加精细,因为儿童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反应与成人不同,过量使用胰岛素导致低钾血症的风险需要特别关注。
(三)周期性瘫痪
家族性周期性瘫痪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发作时细胞外钾向细胞内转移,导致血钾降低,出现肢体无力等症状。该病在不同年龄均可发病,儿童患者也可能出现相应的发作表现,需要注意与其他疾病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