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菌性食管炎
真菌性食管炎是由真菌感染引发食管黏膜炎症病变,常见致病真菌有白色念珠菌等,宿主因素如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影响发病,临床表现有吞咽困难等,可通过内镜和真菌学检查诊断,治疗需消除诱因并抗真菌治疗
一、定义
真菌性食管炎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食管黏膜炎症性病变。真菌在食管内定植、繁殖,侵袭食管组织,导致食管出现一系列病理改变及临床症状。
二、常见致病真菌
1.白色念珠菌:最为常见,属于条件致病性真菌,在人体免疫功能低下、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情况下易大量繁殖引发感染。
2.曲霉菌:某些特定环境或有基础肺部疾病等情况时可能侵袭食管引起感染。
3.毛霉菌:相对少见,但一旦感染病情往往较为严重,多发生于免疫极度低下人群。
三、发病机制
1.宿主因素影响
年龄方面:儿童免疫功能尚不完善,尤其是早产儿、低体重儿等,免疫功能更薄弱,若有长期使用抗生素等情况,易发生真菌性食管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功能逐渐衰退,食管黏膜屏障功能也有所下降,也是真菌性食管炎的易感人群。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一些特殊情况,如女性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像长期口服避孕药等),可能会影响体内菌群平衡,增加真菌感染风险。
生活方式:长期大量吸烟、酗酒者,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和酒精会损伤食管黏膜,降低食管的防御功能,使真菌更易侵袭;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的人群,会破坏肠道等部位的正常菌群平衡,导致真菌过度生长,进而可能侵袭食管引发感染。
病史因素:有恶性肿瘤、艾滋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本身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更容易受到真菌的侵袭而引发真菌性食管炎;接受过食管手术、放化疗的患者,食管黏膜受到损伤,局部防御能力下降,也容易发生真菌感染。
2.真菌侵袭过程:真菌通过多种途径接触食管,如经口摄入后在食管定植,然后借助自身的一些特性(如产生酶类等)侵袭食管黏膜,破坏黏膜的完整性,引起炎症反应,导致患者出现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等一系列症状。
四、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
吞咽困难:患者进食时会感到吞咽不畅,严重时可能难以咽下固体食物,这是因为食管黏膜炎症、水肿,影响了食管的正常蠕动和通过功能。
胸骨后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灼痛等,在吞咽时疼痛往往会加重,疼痛可向背部等部位放射。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反酸、烧心、恶心、呕吐等症状,若病情较重,长期进食受限还可能出现体重减轻、营养不良等表现。
五、诊断方法
1.内镜检查:是诊断真菌性食管炎的重要手段。通过内镜可以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病变情况,如是否有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还可以在病变部位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进一步明确是否有真菌侵袭及感染的类型等。
2.真菌学检查
涂片检查:从食管病变部位取材进行涂片,经特殊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真菌菌丝或孢子,若发现相应真菌形态结构,有助于诊断。
真菌培养:将取材标本进行真菌培养,根据培养出的真菌种类来明确致病真菌,同时还可以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为选择抗真菌药物提供依据。
六、治疗原则
1.消除诱因: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调整恶性肿瘤患者的放化疗方案、控制艾滋病患者的病情等;停用不必要的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2.抗真菌治疗:根据致病真菌的种类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如白色念珠菌感染常可选用氟康唑等药物进行治疗;曲霉菌感染可能需要选用伊曲康唑等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