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是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病因包括急性腰扭伤未彻底治疗、长期反复过度腰部运动及负荷等,临床表现有腰部疼痛、活动受限、肌肉痉挛等,诊断依靠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有非药物干预如休息、物理治疗、康复锻炼等,预防需保持良好姿势、避免腰部过度负荷、加强腰部肌肉锻炼
一、腰肌劳损的定义
腰肌劳损是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是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二、病因
1.急性腰扭伤后未彻底治疗:急性腰扭伤后,腰部肌肉、筋膜等组织受损,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损伤组织修复不完全,容易形成慢性炎症,导致腰肌劳损。例如,一些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在一次急性腰扭伤后未得到规范处理,后续易出现腰肌劳损相关症状。
2.长期反复的过度腰部运动及过度负荷
年龄与性别因素:中老年人由于腰部肌肉、韧带等组织退变,承受负荷能力下降,更易发生腰肌劳损;女性在怀孕期间,腰部负荷增加,产后若休息不当等也较易出现腰肌劳损。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从事弯腰工作的人群,如纺织工人、理发师等,腰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长期久坐且坐姿不良的人群,腰部肌肉得不到有效放松,都容易引发腰肌劳损。例如,办公室职员长时间坐在电脑前,腰部缺乏活动且姿势不正确,久而久之易出现腰肌劳损。
病史因素:有腰椎先天性畸形等基础病史的人群,腰部生物力学结构异常,承受应力不均衡,更容易发生腰肌劳损。
三、临床表现
1.腰部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刺痛等,疼痛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劳累时加重,休息后可缓解,但反复发作。例如,患者久坐或久站后腰部疼痛明显,适当活动或休息后疼痛减轻。
2.腰部活动受限:腰部活动在早期一般无明显受限,但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腰部活动范围减小,如前屈、后伸、侧弯等活动受限时,会感觉腰部不适加重。
3.肌肉痉挛:腰部肌肉可出现紧张、痉挛,用手触摸腰部肌肉时可感觉到僵硬感,有时可摸到条索状硬结。
四、诊断
1.病史询问:详细了解患者腰部受伤史、职业、生活方式等情况,如是否有急性腰扭伤史、是否长期从事弯腰工作等。
2.体格检查:检查腰部有无压痛,压痛部位多在骶棘肌处、腰椎横突及髂嵴后部等部位;腰部肌肉紧张度、有无痉挛等情况;腰部活动范围的检查,判断活动受限程度。
3.影像学检查:一般X线检查多无明显异常,主要是为了排除腰椎骨折、腰椎结核、腰椎肿瘤等其他腰部疾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发现腰部肌肉、筋膜等组织的慢性损伤情况,但对于腰肌劳损的诊断主要还是依靠临床表现和病史等综合判断。
五、治疗与预防
1.非药物干预
休息:适当休息可缓解腰部肌肉紧张,减轻疼痛。对于腰肌劳损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
物理治疗:如热敷,可促进腰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红外线照射等理疗方法也有助于改善腰部不适症状。
康复锻炼:进行适当的腰部康复锻炼,如五点支撑法、小飞燕等动作,可增强腰部肌肉力量,改善腰部功能,但锻炼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锻炼加重损伤。
2.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姿势:无论是站立、坐姿还是劳作时,都应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弯腰驼背等不良姿势。例如,久坐时应保持腰部挺直,座椅要有良好的腰部支撑。
避免腰部过度负荷:避免长时间从事弯腰工作,搬运重物时应注意正确的姿势,尽量避免腰部过度用力。
加强腰部肌肉锻炼:平时可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游泳等,增强腰部肌肉力量,提高腰部的稳定性,预防腰肌劳损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