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护理
精神分裂症护理包含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心理护理、安全护理和用药护理等方面。基础护理需提供适宜环境并协助维持规律起居;病情观察要关注精神症状和躯体状况变化;心理护理要建立信任关系并进行认知干预;安全护理要防自杀自伤和暴力攻击;用药护理要观察药物反应并提高用药依从性。
一、基础护理
1.环境管理:为精神分裂症病人提供安静、舒适、安全且光线柔和的居住环境,保持室内整洁。这是因为安静舒适的环境有助于病人稳定情绪,减少外界不良刺激引发的躁动等情况。对于有攻击风险的病人,环境设置要避免有尖锐边角的家具等危险因素。
2.生活起居:协助病人维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包括按时起床、洗漱、进餐等。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成人每天需要7-9小时睡眠,这对病人的精神状态恢复至关重要。对于生活自理困难的病人,要逐步引导和帮助其完成日常活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病情观察
1.精神症状观察:密切观察病人的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表现。例如思维方面是否存在逻辑混乱、妄想等;情感是否有淡漠、焦虑、易激惹等异常;意志行为是否有退缩、冲动伤人、自伤等情况。通过持续观察这些精神症状的变化,能及时发现病情波动,为医疗干预提供依据。对于有妄想症状坚信不疑的病人,要避免与之过早争论其妄想内容,防止加重病人的抵触情绪。
2.躯体状况观察:关注病人的饮食、睡眠、二便等情况以及有无躯体疾病的症状。精神分裂症病人可能因疾病本身或药物副作用出现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等问题,也可能合并躯体疾病,所以要定期测量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及时发现躯体健康问题并处理。
三、心理护理
1.建立信任关系:以真诚、尊重、接纳的态度与病人沟通,耐心倾听病人的诉求,让病人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逐步建立起信任关系。这是开展心理护理的基础,对于内向、有抵触情绪的病人,要通过温和的交流方式逐步打开其心扉。
2.认知干预:针对病人存在的错误认知进行引导和纠正。例如对于有被害妄想的病人,在建立信任后,可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用客观事实帮助病人认识到其妄想的不真实性,但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引起病人的强烈抗拒。可以从一些简单的、与病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小事入手,逐步改变其错误认知。
四、安全护理
1.防自杀自伤:密切关注有自杀自伤倾向的病人,去除环境中的危险物品,如绳索、锐利器具等。对于有自杀念头的病人,要24小时专人陪护,防止其发生意外行为。对于儿童精神分裂症病人,更要加强看护,因为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差,其自杀自伤风险可能更高,要确保其周围环境绝对安全。
2.防暴力攻击:对于有攻击倾向的病人,要合理安排其活动空间,避免过度刺激。与病人保持适当的安全距离,观察其情绪变化,及时发现攻击先兆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如引导病人转移注意力等。在与有攻击风险的病人接触时,要保持冷静,避免激怒病人。
五、用药护理
1.药物观察:遵医嘱督促病人按时服药,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例如抗精神病药物可能会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嗜睡、口干等不良反应,要及时发现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对于儿童精神分裂症病人,由于其身体处于发育阶段,药物不良反应可能更为明显,要更加密切观察其身体和精神状态的变化。
2.用药依从性: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按时服药的重要性,提高病人的用药依从性。可以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向病人说明药物对控制病情的作用,但避免提及具体药物服用剂量等敏感内容。对于不配合服药的病人,可与医生沟通采取合适的给药方式,如长效针剂等,但要充分考虑病人的个体情况和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