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1型和2型糖尿病
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1型是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和环境因素致胰岛β细胞受损,起病急有“三多一少”等症状,儿童青少年高发;2型由胰岛素抵抗和分泌相对不足引起,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起病隐匿,慢性并发症多,成年人为主,生活方式影响大,有家族史风险高,儿童青少年因肥胖等发病上升,妊娠期女性可患妊娠期糖尿病且部分产后转2型。
一、1型糖尿病
1.定义: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了胰腺中产生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但也可发生在任何年龄。
发病机制:遗传因素在1型糖尿病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某些特定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与1型糖尿病的易感性相关。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等)可能触发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胰岛β细胞受损。例如,有研究表明,某些病毒感染后可能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使免疫系统将胰岛β细胞识别为外来异物进行攻击,从而逐渐破坏胰岛β细胞功能。
临床表现:起病较急,常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三多一少”)等症状。由于胰岛素严重缺乏,患者血糖水平显著升高,若未及时治疗,可能会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呼吸深快、呼气有烂苹果味等,严重时可导致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年龄与生活方式影响:儿童和青少年是1型糖尿病的高发人群,可能与该年龄段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稳定,易受环境因素影响有关。生活方式方面,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生活方式直接导致1型糖尿病的发生,但合理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患者控制病情,如规律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等。病史方面,有1型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其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二、2型糖尿病
1.定义:2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能力减弱)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多见于成年人,但近年来随着肥胖率的上升,儿童和青少年中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发病机制: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使个体更容易患上2型糖尿病,而环境因素如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体力活动不足、高热量饮食等是促使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肥胖会导致脂肪细胞分泌异常的脂肪因子,如瘦素、抵抗素等,这些脂肪因子会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加重胰岛素抵抗。同时,长期高热量饮食会使胰岛β细胞长期处于高负荷分泌胰岛素的状态,逐渐导致胰岛素分泌功能减退。
临床表现:起病相对隐匿,很多患者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血糖升高。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皮肤瘙痒、视物模糊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也可能出现与1型糖尿病类似的“三多一少”症状,但一般相对较轻。2型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较多见,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如冠心病、脑卒中等)等,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与长期高血糖导致的血管和神经损伤有关。
年龄与生活方式影响:成年人尤其是中老年人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发病人群,但儿童和青少年中由于肥胖等因素,发病也逐渐增多。生活方式对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影响显著,肥胖(体质指数BMI≥28kg/m2)、缺乏体力活动(每周体力活动时间少于150分钟)、不健康的饮食(高糖、高脂肪、高盐饮食)等是重要的危险因素。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其患病风险比无家族史人群高。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女性,也可能发生妊娠期糖尿病,部分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产后会转变为2型糖尿病,需要密切关注其血糖变化及健康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