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怎么检查
骨质疏松相关检查包括骨密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X线检查。骨密度检查中双能X线吸收法(DXA)是诊断金标准,可通过T值评估,各人群适用;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QCT)可测脊柱松质骨骨密度,用于DXA不明确时,需考虑辐射。实验室检查中血钙、血磷和碱性磷酸酶可辅助判断,骨转换标志物能反映骨代谢动态。X线平片可初步筛查,骨量丢失30%以上才可见改变,可辅助判断但不能单独确诊。
一、骨密度检查
1.双能X线吸收法(DXA):这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方法。它通过测定特定部位(如腰椎、髋部、股骨颈、桡尺骨等)的骨密度来评估骨骼状况。骨密度值通常以T值来表示,T值=(测定值-同性别同种族健康人群青年时期的骨峰值)/正常成人骨密度标准差。例如,T值≥-1.0为正常;-2.5<T值<-1.0为骨量减少;T值≤-2.5则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该检查对不同年龄、性别人群都适用,能较为准确地反映骨骼的矿物质含量和骨强度等情况,尤其对于关注自身骨骼健康的人群以及有骨质疏松相关风险因素的人群(如绝经后女性、老年人等)是重要的检查项目。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虽然骨密度的参考标准与成人不同,但也可通过DXA检查了解骨骼发育情况,但需结合儿童的生长发育阶段等因素综合判断。
2.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QCT):可用于测量脊柱松质骨的骨密度,能更精确地评估椎体骨折的风险。其原理是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来获取骨密度信息。不过,QCT检查相对DXA费用较高,且有一定的辐射剂量,一般在DXA检查结果不明确或需要更精准评估特定部位骨密度时使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进行,但要考虑辐射因素对儿童等特殊人群的影响,需谨慎权衡利弊。
二、实验室检查
1.血钙、血磷和碱性磷酸酶:血钙、血磷在正常情况下维持相对稳定的水平,骨质疏松患者一般血钙、血磷多无明显异常,但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引起的骨质疏松时,血钙可升高,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是成骨细胞合成的酶,骨质疏松患者若成骨活动增强时,血清碱性磷酸酶可升高,如变形性骨炎等情况,但该指标的特异性不高,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时期碱性磷酸酶活性较高属于正常生理现象,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降低;女性在绝经前后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相关指标,需注意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变化。
2.骨转换标志物:包括骨形成标志物(如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等)和骨吸收标志物(如尿Ⅰ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等)。骨形成标志物反映成骨细胞的活性,骨吸收标志物反映破骨细胞的活性。通过检测这些骨转换标志物可以了解骨代谢的动态变化,对于判断骨质疏松的进展、评估治疗效果等有一定帮助。例如,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吸收标志物往往升高,而治疗后如果骨吸收得到控制,相关指标会下降。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骨转换标志物参考值有所差异,如老年人骨转换标志物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变化,需要结合个体情况分析。
三、X线检查
1.X线平片:可用于初步筛查骨质疏松,但早期骨质疏松在X线平片上往往无明显表现,当骨量丢失达30%以上时,X线平片才可发现骨骼的一些改变,如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减少变细等。X线检查对于观察骨骼的形态、结构以及是否存在骨折等情况有一定价值。不同年龄人群骨骼在X线平片上的表现不同,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X线表现与成人有明显差异;老年人骨骼随着年龄增长出现自然的退变,也会在X线平片上有相应体现。通过X线平片可以辅助判断是否存在骨质疏松相关的骨骼病变,但不能单独依靠X线平片来确诊骨质疏松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