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扩张症是怎么回事
胆管扩张症是胆道系统先天性疾病,表现为胆管局部或全程扩张,与胆管发育异常有关。临床表现有腹痛、腹部肿块、黄疸及其他症状,分型包括胆总管囊性扩张症、肝内胆管扩张症、混合型。诊断靠超声、CT、MRCP等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非手术为辅,早期手术预后较好,否则差。儿童和成人患者各有注意事项,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及长期随访很重要。
临床表现
腹痛:多发生于上腹部、右上腹或脐周,疼痛性质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儿童患者腹痛较为常见,可能与胆管扩张处胆汁引流不畅,胆管内压力变化有关。
腹部肿块:部分患儿可在上腹部触及肿块,肿块大小不一,表面光滑,囊性感,当胆管内胆汁排空时,肿块可缩小。
黄疸:间歇性黄疸是常见症状之一,表现为皮肤和巩膜发黄。这是由于胆管扩张处胆汁排出不畅,引起胆汁淤积,胆管内压力增高,导致胆管与毛细胆管破裂,胆红素反流入血所致。成人患者黄疸发生率相对较低,但也可能出现。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多为胆管炎发作引起;长期胆管扩张可能影响消化功能,导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表现。
分型
胆总管囊性扩张症:最为常见,可分为三型,Ⅰ型为胆总管呈囊状或梭状扩张;Ⅱ型为胆总管壁憩室样扩张;Ⅲ型为胆总管末端膨出。
肝内胆管扩张症:较为少见,可单独存在或与肝外胆管扩张并存,根据形态又可分为多发性肝内胆管扩张(Caroli病)等。
混合型:同时存在肝内和肝外胆管扩张。
诊断方法
超声检查:是首选的筛查方法,可发现胆管扩张的部位、程度及范围,还能观察胆管内有无结石等并发症。超声表现为胆管不同程度的扩张,呈无回声区。
CT检查:能清晰显示胆管扩张的形态、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CT上可见扩张的胆管呈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影。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对胆管扩张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能够清晰显示胆管树的形态,明确扩张的部位和范围,犹如直接观察胆管的“造影”图像,对分型等有重要指导意义。
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目的是解除胆管梗阻,防止胆汁反流,切除扩张的胆管,重建胆道引流。手术方式需根据胆管扩张的分型等具体情况选择,如胆总管囊肿切除、胆肠Roux-en-Y吻合术等。对于一些患儿,手术时机的选择很重要,一般建议早期手术,以预防胆管炎、肝硬化、癌变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非手术治疗:主要用于一些症状较轻、暂时不能手术或作为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包括控制胆管炎发作,使用抗生素等药物,以及营养支持等,但非手术治疗一般不能根治胆管扩张症。
预后情况
早期诊断并接受合理手术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症状可得到明显缓解,生长发育等可逐渐恢复正常。但如果诊断不及时,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如肝硬化、胆管癌等,预后则较差。儿童患者术后需要长期随访,观察胆道的通畅情况以及有无复发等情况。成人患者也需要定期复查,因为胆管扩张症有一定的癌变风险,长期随访有助于早期发现癌变等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对其生理和心理的影响需要重视。术后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包括身高、体重、肝功能等指标的变化。同时,儿童对疾病的耐受性和恢复能力与成人不同,要注意术后的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摄入,以促进身体恢复。
成人患者:成人患者需要关注胆管扩张症可能带来的长期影响,如癌变风险。要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包括超声、肿瘤标志物等检查。在生活方式上,要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过度摄入,戒烟限酒等,以减少对胆道系统的刺激,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总之,胆管扩张症是一种需要重视的胆道先天性疾病,早期诊断、合理治疗以及长期随访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