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间盘突出和腰肌劳损有什么区别
腰间盘突出与腰肌劳损在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治疗康复方面存在区别。病因上,腰间盘突出因椎间盘退变、损伤积累等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腰肌劳损多由长期不良姿势或急性损伤未愈致腰部软组织慢性损伤;临床表现中,腰间盘突出有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痛等,腰肌劳损主要是腰部酸痛胀痛且无明显下肢放射痛;影像学上,腰间盘突出有椎间盘突出等结构异常,腰肌劳损无明显椎间盘结构改变;治疗康复上,腰间盘突出有保守和手术治疗且康复需遵医嘱锻炼,腰肌劳损以保守治疗为主需加强锻炼并注意保持良好姿势,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孕妇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病因方面
腰间盘突出: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的退变,随着年龄增长(一般30岁以后椎间盘开始逐渐退变),或者长期的损伤积累等因素,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周围的神经组织。例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反复弯腰扭转等工作的人群,腰椎间盘承受的压力较大,更容易发生退变和突出;另外,外伤也可能是急性腰间盘突出的诱因,比如腰部受到突然的撞击等。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性别上无明显严格的倾向性,但长期不良姿势等因素在各年龄段人群中都可能导致发病。
腰肌劳损:多是由于长期的腰部姿势不良引起,像长时间坐着工作,坐姿不正确,腰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或者长期弯腰劳作,使腰部肌肉、筋膜等软组织受到慢性损伤。此外,腰部急性损伤后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也可能转为慢性腰肌劳损。好发于长期保持不良姿势的人群,包括办公室职员、长时间开车的司机等,性别差异不显著,各年龄段都可能因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患上腰肌劳损。
二、临床表现方面
腰间盘突出:主要症状是腰痛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疼痛沿着神经根走行的方向放射,比如腰4-5椎间盘突出,疼痛可能放射到小腿外侧及足背;腰5-骶1椎间盘突出,疼痛可能放射到小腿后侧及足底。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下肢麻木、无力,严重时会影响行走功能。疼痛与活动有关,一般休息后可缓解,但劳累后容易复发。
腰肌劳损:主要表现为腰部酸痛或胀痛,疼痛可局限于腰部,也可向臀部放射,但一般不会像腰间盘突出那样有明显的下肢放射性疼痛。疼痛程度一般较轻,在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可减轻,腰部有广泛的压痛,疼痛部位多在腰肌起止点处,比如骶棘肌附着点等。
三、影像学表现方面
腰间盘突出:通过腰椎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明确看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程度以及对神经压迫的情况。例如在CT上可以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层面和突出物的形态,MRI则能更清楚地看到脊髓、神经等软组织结构受压的状况。
腰肌劳损:腰椎CT或MRI检查一般无明显的椎间盘突出等结构性改变,腰椎的形态多无异常,主要表现为腰部肌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征象,如肌肉水肿等,但这些征象相对较轻微,不像腰间盘突出有明确的椎间盘结构异常改变。
四、治疗与康复方面
腰间盘突出:治疗方式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等。保守治疗有卧床休息、牵引、理疗(如红外线照射、中频电疗等)、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等)等。对于病情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康复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腰部肌肉锻炼,如小燕飞等,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和不正确的腰部动作。
腰肌劳损: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休息、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等)、腰背肌锻炼等。通过加强腰部肌肉的锻炼,增强腰部肌肉力量,改善腰部的稳定性,从而缓解症状。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但需要长期注意保持良好的腰部姿势,避免再次劳损。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在进行康复锻炼时要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避免因运动不当加重腰部损伤;孕妇由于特殊的生理状态,发生腰肌劳损时要避免过度依赖药物治疗,更多采用物理康复的方法,如适度的散步等轻度活动来促进腰部血液循环,缓解症状,同时要注意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定期改变姿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