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穿孔是严重急腹症,症状有突然剧烈腹痛且可扩散、腹膜炎表现(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消失)、全身发热及严重时感染性休克等;治疗分手术和非手术,手术有急诊的胆囊切除或造瘘等,需据情况选时机,非手术包括抗感染和支持治疗,不同年龄段及基础状况患者有不同特点,需个体化治疗。
一、胆囊穿孔的症状
1.腹痛
特点:多为突然发生的剧烈腹痛,开始时可能局限于上腹部或右上腹,随后迅速扩散至全腹。疼痛性质较为剧烈,呈持续性刀割样或绞痛样。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述腹痛位置,常表现为哭闹不安。对于老年人,由于其痛觉感知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腹痛可能相对不那么剧烈,但病情往往进展较快。有胆囊相关病史的患者,如曾有胆囊炎反复发作,发生穿孔时腹痛可能在原有腹痛基础上突然加剧。
机制:胆囊穿孔后,胆汁等内容物溢出刺激腹膜,引起强烈的腹膜刺激症状,导致剧烈腹痛。
2.腹膜炎表现
腹部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全腹均可有压痛,以穿孔部位最为明显,同时伴有反跳痛和腹肌紧张。儿童由于腹壁较薄,腹肌紧张可能不如成年人明显,但压痛和反跳痛通常存在。老年人因肌肉萎缩等原因,腹肌紧张表现可能不典型,但仍有压痛和反跳痛。有腹水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腹膜炎表现可能不典型。
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由于腹膜受到刺激,肠道蠕动受到抑制,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这在各年龄段患者中均可出现,但儿童因肠道功能相对活跃,早期可能肠鸣音仍存在,但随着病情进展会逐渐减弱。
3.全身症状
发热:多数患者会出现发热,体温可升高至38℃以上。这是因为炎症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儿童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发热可能更为明显且波动较大。老年人由于机体抵抗力较弱,发热可能相对不突出,但感染可能更易扩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热可能持续时间较长且不易控制。
感染性休克表现: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感染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湿冷、精神萎靡等。任何年龄段的患者都可能发生感染性休克,但儿童和老年人发生休克的风险相对更高。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休克时可能合并心功能不全等表现。
二、胆囊穿孔的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
急诊手术:是治疗胆囊穿孔的主要方法。手术方式包括胆囊切除术和胆囊造瘘术等。对于一般情况较好、穿孔时间较短的患者,可行胆囊切除术,彻底清除病灶,防止感染进一步扩散。对于病情危重、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复杂手术的患者,可先行胆囊造瘘术,引流胆汁,控制感染,待患者情况改善后再行二期胆囊切除术。在儿童患者中,手术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和操作方法。老年人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前需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全身情况,术中要精细操作,减少手术创伤。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心脏病等,术后要加强监护和处理基础疾病。
手术时机:一旦确诊胆囊穿孔,应尽早进行手术,以缩短感染时间,提高治愈率。但对于一些情况特殊的患者,如病情极为危重,需先进行积极的术前准备,纠正休克等严重情况后再行手术。
2.非手术治疗
抗感染治疗:应用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使用。儿童使用抗生素时要严格按照体重等计算剂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抗生素。老年人使用抗生素要注意肾功能情况,选择对肾功能影响较小的抗生素。有过敏史的患者要避免使用相关过敏的抗生素。
支持治疗:包括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对于禁食患者,要通过静脉补充营养物质。儿童需要注意营养的均衡补充以满足生长发育需求。老年人要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出现心脑血管等并发症。
总之,胆囊穿孔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急腹症,需要及时明确诊断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不同年龄段、不同基础状况的患者在症状表现和治疗上有各自的特点,临床医生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