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躁症抑郁的表现
狂躁症与抑郁症属于心境障碍的不同表现形式,狂躁症在情绪方面表现为持续情感高涨,思维方面是联想速度加快、意念飘忽,行为方面活动量增多、社交过度等;抑郁症在情绪方面是显著持久心境低落,思维方面是迟缓、自我评价降低,行为方面是活动减少、回避社交等,二者表现多样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出现相关异常需及时就医评估诊断。
狂躁症表现:
情绪方面:患者处于持续的情感高涨状态,自我感觉良好,常常面带喜悦笑容,这种高涨的情绪具有一定的感染力,会影响周围人。例如,患者可能在没有明显诱因下长期表现出过度兴奋、愉悦。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可能有不同体现,儿童青少年狂躁症患者可能表现为易激惹,稍微不顺心就大发脾气;性别差异上暂未发现有明显特异性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下,长期处于高压力生活方式的人群相对更易出现情绪高涨等狂躁表现;有相关家族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增高。在病史方面,既往有心境障碍相关病史者更易复发狂躁表现。具体表现为患者的情绪基调是高涨的,与所处的环境不相称。
思维方面:思维联想速度加快,出现意念飘忽现象,患者言语增多,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话题容易随境转移,比如原本在谈论工作,可能突然转到旅游等其他话题。年龄较小的狂躁症患者思维方面可能表现为思维混乱,难以集中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表达;对于女性和男性在思维表现上无显著性别差异;生活方式不健康、长期缺乏社交互动的人群可能思维联想更易出现异常;有心境障碍家族史者思维方面受影响风险增加。病史方面,既往心境障碍病史可能导致思维方面出现类似异常表现。
行为方面:活动量明显增多,精力充沛,整天忙碌不停,但做事情往往有始无终。喜欢参与各种社交活动,社交过度,比如频繁组织聚会等。行为鲁莽,不计后果,例如冲动消费大量金钱等。儿童青少年狂躁症患者行为上可能表现为过度活跃,在课堂上不停小动作、难以安静坐着;女性和男性在行为鲁莽程度上无明显性别差异;生活方式不规律者行为方面更易出现异常;有心境障碍病史人群行为方面易出现紊乱表现。病史方面,既往心境障碍病史可能引发行为上的过度活跃等异常。
抑郁症表现:
情绪方面: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是核心症状,患者常常闷闷不乐,郁郁寡欢,严重者可出现悲观绝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的感觉。部分患者的抑郁情绪有晨重暮轻的节律变化,即早上情绪更低落,傍晚有所缓解。年龄较小的抑郁症患者可能表现为情绪低落、不爱玩耍、对以往感兴趣的活动失去兴趣等;女性相对男性更易出现抑郁情绪,可能与女性的生理周期、社会心理压力等因素有关;长期处于高压力、低社交支持的生活方式下的人群更易出现心境低落;有抑郁症家族史、既往有抑郁发作病史者患病风险增高。病史方面,既往抑郁病史等情况会影响当前情绪表现。
思维方面:思维迟缓,患者自觉脑子像生了锈的机器,反应迟钝,思考问题困难,言语减少,语速缓慢。自我评价降低,常常过度贬低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有强烈的自责、自罪感。年龄较小的抑郁症患者思维迟缓可能表现为对问题的反应慢,语言表达比同龄人少;女性在自我评价降低方面可能相对更明显,受社会文化中对女性的一些评价标准影响;生活方式不良、缺乏积极心理调节的人群思维方面易出现迟缓及自我评价降低;有心境障碍家族史者思维方面受影响风险增加。病史方面,既往心境障碍病史可能导致思维迟缓等表现。
行为方面:活动减少,行为缓慢,生活变得懒散,不想做事,严重时甚至连吃、喝、个人卫生等基本生活料理都需要别人督促。回避社交,不愿意与他人接触交流。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行为上可能表现为不愿参加学校活动、动作迟缓等;女性在行为减少方面可能相对更常见,与女性的性格特点及社会角色等因素有关;生活方式孤僻、长期独处的人群行为方面易出现异常;有抑郁病史人群行为方面更易出现减少等表现。病史方面,既往抑郁病史等情况会影响当前行为表现。
狂躁症与抑郁症的表现多样,且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多种因素影响,若出现相关异常表现需及时就医评估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