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出血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牙龈出血分局部和全身因素,局部因素有菌斑牙石、牙龈炎、牙周炎、牙齿外伤、不良修复体等,全身因素有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紊乱及长期服药等;治疗包括局部的口腔清洁、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全身的针对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紊乱的治疗。
一、牙龈出血的原因
1.局部因素
菌斑、牙石:口腔内菌斑堆积,逐渐矿化形成牙石,牙石会不断刺激牙龈,导致牙龈炎症,进而引起牙龈出血。长期不清洁口腔,菌斑、牙石堆积的情况会愈发严重,年龄较大且口腔卫生维护不佳的人群相对更易出现此状况,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口腔清洁能力可能下降,且长期的生活习惯可能导致菌斑牙石累积。
牙龈炎:主要是由牙菌斑引起的牙龈组织炎症,牙龈会出现红肿、易出血等症状,青少年由于口腔卫生意识相对较弱,且处于牙齿替换等特殊时期,若口腔清洁不到位,较易患牙龈炎导致牙龈出血;女性在生理期时,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加重牙龈的炎症反应,使牙龈出血情况更明显。
牙周炎:是牙龈炎进一步发展而来,除了牙龈出血外,还会伴有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等,吸烟者由于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影响牙龈的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患牙周炎的几率较高,牙龈出血情况也更易发生且相对顽固,年龄较大的吸烟者更是如此。
牙齿外伤:如刷牙用力过猛、咬硬物等导致的牙齿外伤,会引起牙龈出血,有不良口腔习惯(如过度用力刷牙)的人群发生牙齿外伤导致牙龈出血的风险较高,儿童在玩耍时若不慎碰撞到牙齿,也可能出现牙龈出血情况。
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等修复体边缘不贴合,会刺激牙龈,导致牙龈出血,中老年人佩戴假牙的较多,若假牙制作不合适或长期不清洁,就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2.全身因素
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牙龈出血。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生成减少或功能异常,容易出现牙龈广泛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体内血小板数量减少,凝血功能障碍,也会引发牙龈出血,这类患者通常年龄跨度较大,有血液系统基础病史的人群需格外关注。
内分泌紊乱:孕期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会使牙龈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容易出血;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口腔内环境改变,利于细菌滋生,且自身抵抗力下降,也较易出现牙龈出血,孕期女性和糖尿病患者都需要特别注意口腔卫生和牙龈状况的监测。
其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抗凝剂)也可能导致牙龈出血,有长期服药史且正在服用抗凝剂等可能影响凝血药物的人群要留意牙龈出血情况,及时与医生沟通。
二、牙龈出血的治疗方法
1.局部治疗
口腔清洁:通过正确的刷牙方法(如巴氏刷牙法)和使用牙线等工具,去除菌斑、牙石等局部刺激因素。对于儿童,家长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选择适合儿童的软毛牙刷;对于老年人,要指导其正确使用牙线等清洁工具,保持口腔清洁,减少局部刺激导致的牙龈出血。
药物治疗:局部使用消炎抗菌的漱口水,如氯己定含漱液,可抑制口腔内细菌生长,减轻牙龈炎症。但需注意,儿童应避免使用含酒精等刺激性成分的漱口水,选择儿童专用的温和漱口水;孕妇在选择漱口水时要咨询医生,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产品。
手术治疗:对于牙周炎等较严重的局部病变,可能需要进行牙周手术,如龈翻瓣术等,来清除牙周袋内的病变组织等。但手术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全身状况来决定,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情况。
2.全身治疗
血液系统疾病治疗:如果牙龈出血是由血液系统疾病引起,需针对具体疾病进行相应治疗,如白血病患者需进行化疗等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可能需要输注血小板等治疗。对于这类患者,要多学科协作,综合治疗牙龈出血和基础疾病。
内分泌紊乱调整:孕期女性牙龈出血可通过保持口腔卫生等局部处理来缓解,待分娩后体内激素水平恢复正常,牙龈出血情况多可改善;糖尿病患者则需要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从而改善口腔内环境,减轻牙龈出血,在控制血糖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牙龈出血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