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囊炎是因胆囊管梗阻、化学性刺激和细菌感染引发的常见急腹症,病因包括胆囊管梗阻致胆汁淤滞、细菌感染(多为继发性,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等)及其他因素如严重创伤等;临床表现有右上腹疼痛可放射、伴恶心呕吐等,严重时畏寒发热,体征有右上腹压痛等;诊断依靠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白细胞等升高)和影像学检查(超声首选);治疗分非手术(禁食、抗感染等)和手术(胆囊切除等);特殊人群中儿童症状不典型、用药需谨慎,老年人症状不明显且手术风险高,孕妇治疗棘手要兼顾病情与胎儿;预防措施包括合理饮食、规律作息和积极治疗胆囊结石。
一、定义
急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管梗阻、化学性刺激和细菌感染引起的胆囊急性炎症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
二、病因
1.胆囊管梗阻:结石可突然阻塞或嵌顿于胆囊管或胆囊颈,直接损伤黏膜,导致胆汁排出受阻,胆汁淤滞、浓缩。高浓度的胆汁酸盐具有细胞毒性,可引起细胞损害,加重黏膜的炎症、水肿,甚至坏死。
2.细菌感染:多为继发性感染,致病菌可通过胆道逆行侵入胆囊,或经血循环或淋巴途径进入胆囊。致病菌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其中以大肠埃希菌最常见,其他有克雷伯菌、粪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厌氧菌感染亦较常见。
3.其他因素:如严重创伤、烧伤、腹部非胆道手术后等,胆囊收缩功能降低,胆汁淤滞,胆汁酸盐浓度增高,刺激胆囊黏膜致病;胰液反流也可引起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
三、临床表现
1.症状:主要症状为右上腹疼痛,疼痛常突然发作,可为持续性钝痛或阵发性绞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病情严重时可出现畏寒、发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
2.体征:右上腹可有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Murphy征阳性,部分患者可触及肿大的胆囊。
四、诊断
1.症状和体征:根据患者的右上腹疼痛、压痛、Murphy征阳性等临床表现可初步诊断。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血清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胆红素等可能升高。
3.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诊断急性胆囊炎的首选方法,可显示胆囊增大、囊壁增厚、胆汁透声差等表现;CT或MRI检查对诊断也有重要价值,可更清晰地显示胆囊及周围组织的情况。
五、治疗
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抗感染、解痉止痛等治疗。常用的抗感染药物有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等,解痉止痛药物有山莨菪碱、阿托品等。
2.手术治疗:适用于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病情加重或出现胆囊穿孔、坏疽等并发症的患者。手术方式主要有胆囊切除术和胆囊造瘘术。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急性胆囊炎相对较少见,但症状可能不典型。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如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儿童用药需谨慎,应根据年龄、体重等调整药物剂量,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疼痛的敏感性降低,急性胆囊炎的症状可能不明显,容易延误诊断和治疗。老年人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在治疗过程中,应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3.孕妇:孕妇患急性胆囊炎时,治疗较为棘手,既要考虑控制病情,又要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在妊娠早期,手术治疗可能增加流产的风险;在妊娠晚期,手术治疗可能诱发早产。因此,对于症状较轻的孕妇,可先采取非手术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于病情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孕妇,应在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后,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方式。
七、预防
1.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2.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积极治疗胆囊结石:胆囊结石是引起急性胆囊炎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有胆囊结石的患者,应定期复查,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