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骨刺是什么
足跟骨刺是因跟骨骨膜受刺激致骨质异常增生形成的骨科疾病,年龄、慢性劳损、足部结构异常可致其形成,有疼痛、压痛、活动受限等表现,可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有非药物治疗,预防需保持健康体重、选合适鞋、避免过度劳损。
一、足跟骨刺的定义
足跟骨刺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表现,它是由于足跟部的骨质发生异常增生形成的骨性突起。人体的足跟部有跟骨,当各种因素导致跟骨的骨膜受到刺激时,骨膜下会出现骨质增生,从而形成足跟骨刺。
二、足跟骨刺的形成原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关节软骨会逐渐发生退变,足跟部的关节也不例外。关节软骨的退变会导致关节的稳定性下降,进而引起骨质的代偿性增生,以试图维持关节的正常功能,这使得老年人相对更容易出现足跟骨刺。例如,在一项对不同年龄段人群足跟部的影像学研究中发现,50岁以上人群足跟骨刺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人群。
2.慢性劳损:长期站立、行走或过度负重等生活方式会使足跟部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受到反复的牵拉和刺激。以长时间站立工作的人群为例,如售货员、理发师等,足跟部承受的压力较大,跟骨周围的软组织不断受到应力作用,会引起局部的损伤和修复反应,长期如此就容易诱发足跟骨刺。
3.足部结构异常:一些人存在足部结构的异常,比如扁平足。扁平足患者的足弓较低或消失,在行走和站立时,足跟部的受力分布不均匀,跟骨所受的压力集中,容易导致骨质增生形成足跟骨刺。
三、足跟骨刺的临床表现
1.疼痛:足跟骨刺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疼痛通常在晨起下地行走时较为明显,行走一段时间后可能会有所缓解,但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后又会加重。疼痛的性质多为刺痛或隐痛,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足跟底部。例如,患者可能会感觉足跟像被针刺一样疼痛,尤其是在刚开始走路的几步。
2.压痛:在足跟部可以找到明显的压痛点,一般位于跟骨的跖面近前缘处。用手指按压该部位时,患者会感到明显的疼痛。
3.活动受限:由于疼痛的存在,患者的足跟部活动会受到一定限制,行走时步态可能会发生改变,不敢正常发力。比如,患者可能会采取踮脚行走等方式来减轻足跟部的疼痛。
四、足跟骨刺的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诊可以观察足跟部是否有肿胀、畸形等情况,触诊能准确找到压痛点,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足跟骨刺。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X线是诊断足跟骨刺的常用方法。通过X线片可以清晰地看到跟骨跖面有骨性突起,即足跟骨刺的影像,能够明确骨刺的位置、大小等情况。例如,在X线片上可以看到跟骨前方有针尖样或刺状的骨质增生影。
CT及MRI检查:对于一些症状不典型或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变情况的患者,可能会进行CT或MRI检查。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刺与周围组织的关系,MRI检查则有助于评估足跟部软组织的情况,如是否存在软组织炎症等。
五、足跟骨刺的治疗与预防
1.非药物治疗
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让足跟部得到充分的休息,减轻局部的压力,有助于缓解疼痛症状。例如,长时间行走后应及时坐下休息,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
物理治疗:可以采用热敷、超短波、冲击波等物理治疗方法。热敷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超短波可以改善局部的炎症反应;冲击波治疗对于足跟骨刺引起的疼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其原理是通过冲击波的能量刺激,促进骨质的修复和炎症的消退。
矫形鞋垫:对于有足部结构异常的患者,如扁平足,佩戴合适的矫形鞋垫可以改善足部的受力分布,减轻足跟部的压力,从而预防和缓解足跟骨刺相关的症状。
2.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体重:过重的体重会增加足跟部的负担,容易诱发足跟骨刺。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保持健康体重,可以降低足跟部的压力。
选择合适的footwear:穿着舒适、有良好支撑和缓冲功能的鞋子,避免穿高跟鞋或过于坚硬的鞋子,减少足跟部的损伤风险。例如,运动鞋通常具有较好的缓冲和支撑性能,适合长时间行走和站立的人群穿着。
避免过度劳损:对于需要长时间站立或行走的人群,要注意适当休息,定时活动足部,缓解足跟部的疲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