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行性膝关节炎是什么病
退行性膝关节炎是一种以膝关节软骨退变、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发病与年龄、性别、体重、职业、既往损伤等因素相关,可通过影像学和体格检查诊断,治疗与管理包括生活方式调整、物理治疗、运动疗法等,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要点
一、发病机制
1.软骨退变:随着年龄增长(30-40岁后软骨开始出现退变)、长期劳损(如重体力劳动者、运动员等长期膝关节负重活动)、肥胖(体重过重增加膝关节负担)等因素,膝关节软骨逐渐磨损、变薄、破裂甚至脱落。软骨具有缓冲震荡、减少关节面摩擦的作用,其退变会使关节面之间的保护机制减弱。
2.骨质增生:为了适应软骨退变后关节力学的改变,机体启动自我修复机制,膝关节边缘会出现骨质增生,即骨刺形成。这是一种代偿性的病理改变,但骨刺可能会刺激周围的软组织,引起疼痛、肿胀等症状。
二、临床表现
1.疼痛:早期多为轻度或中度间断性隐痛,休息时缓解,活动后加重。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变为持续性,甚至在夜间也会疼痛。疼痛的部位主要在膝关节周围,可伴有膝关节前方、内侧或外侧的疼痛。
2.关节肿胀:关节肿胀可能是由于滑膜炎症、关节腔积液等原因引起。急性肿胀时膝关节明显肿胀,皮肤温度可能略有升高;慢性肿胀则相对较隐匿。
3.关节活动受限:患者可出现膝关节活动不灵活,上下楼梯、下蹲、起身等动作困难。晚期可能出现膝关节畸形,如内翻或外翻畸形等。
三、危险因素
1.年龄:随着年龄增加,膝关节软骨等组织的代谢功能下降,退变的发生率明显升高。50岁以上人群退行性膝关节炎的患病率显著增加。
2.性别: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代谢发生变化,患退行性膝关节炎的风险相对高于男性。但在绝经前,男女患病率差异相对较小。
3.体重:超重或肥胖人群膝关节承受的压力比正常体重人群大得多,长期的高压力会加速膝关节软骨的退变,从而增加退行性膝关节炎的发病风险。例如,体重指数(BMI)每增加1,患膝关节炎的风险大约增加6%。
4.职业因素: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需要频繁蹲起或跪姿工作的人群,如矿工、农民等,膝关节磨损几率增加,患退行性膝关节炎的可能性更高。
5.既往膝关节损伤:曾有膝关节骨折、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等病史的人,膝关节结构和力学稳定性受到影响,后期发生退行性膝关节炎的概率比没有膝关节损伤的人高。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看到膝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骨质增生等表现。通过X线片能直观地评估关节退变的程度,如膝关节间隙狭窄的程度、骨刺的数量和位置等。
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清晰地显示膝关节软骨、半月板、韧带等软组织结构的病变情况。对于早期软骨退变、半月板损伤等情况的诊断价值较高,可发现X线不易察觉的软骨损伤等病变。
2.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膝关节的肿胀情况、压痛部位、活动范围等。例如,检查膝关节屈伸活动时的阻力、是否有卡顿现象等,初步判断膝关节的功能状态和病变情况。
五、治疗与管理(非药物为主)
1.生活方式调整
减重:对于超重或肥胖患者,减轻体重可显著减轻膝关节的负荷,延缓病情进展。例如,体重减轻5-10公斤,膝关节所受压力可明显降低。
避免长时间站立、蹲起及爬山等加重膝关节负担的活动:减少膝关节的过度使用,以减轻关节磨损。
2.物理治疗
热敷:可以促进膝关节周围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一般每次热敷15-20分钟,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
理疗:如超声波、红外线等理疗方法,可改善膝关节的炎症状态,促进组织修复。
3.运动疗法: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膝关节康复锻炼,如股四头肌收缩锻炼、直腿抬高锻炼等,增强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提高膝关节的稳定性。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方式,避免过度运动加重损伤。
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下降,在进行治疗和康复时更要注意安全,运动疗法应循序渐进。女性绝经后要关注骨代谢情况,可适当补充钙剂等。有既往膝关节损伤史的人群在进行康复锻炼时需更加谨慎,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错误的运动加重膝关节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