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型食物中毒该如何预防
要预防胃肠型食物中毒需从多方面注意,包括保持良好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居住环境清洁;注意饮食卫生,选新鲜食材、加工处理得当(彻底清洗、生熟分开、充分加热)、合理储存食物;避免食用来源不明或不合格食品,不食街头无证摊贩食物、谨慎生食;关注聚餐等集体饮食场合卫生,参加聚餐选正规餐厅、留意食物保存和加工情况。
一、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1.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食物前、处理食物过程中以及如厕后等。用流动水和肥皂或洗手液认真洗手,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这能有效去除手上可能沾染的病原菌,降低通过手接触食物而引发胃肠型食物中毒的风险。对于儿童,家长应帮助并监督其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确保手部清洁到位,因为儿童可能在玩耍后容易将病菌带入口中进而接触食物。
2.保持个人居住环境清洁:定期打扫房间,清理灰尘、垃圾等,减少病菌滋生的环境。比如定期擦拭家具表面、清扫地面等,尤其要注意厨房、餐厅等与食物接触区域的清洁,保持干燥通风,避免细菌、霉菌等微生物大量繁殖。
二、注意饮食卫生
1.选择新鲜食材:购买食材时要挑选新鲜的,避免选择变质、发霉、有异味的食材。例如,选购肉类时要查看其色泽是否正常,有无异味;购买蔬菜水果时要选择外观新鲜、无腐烂变质迹象的。对于有特殊病史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在选择水果时需注意水果的糖分含量等情况,优先选择适合自身病情的新鲜水果。
2.食物加工处理要得当
彻底清洗食材:蔬菜和水果在食用前要充分用清水浸泡并多次冲洗,以去除表面可能残留的农药、细菌等污染物。像叶类蔬菜可以先浸泡10-15分钟,然后再反复冲洗。
生熟分开:处理生肉、生海鲜等食材的刀具、案板等器具要与处理熟食的分开使用,避免交叉污染。例如,切过生肉的案板不能直接用来切熟食,否则生肉上的病原菌会污染熟食,食用后引发胃肠型食物中毒。
充分加热食物:确保食物熟透,尤其是肉类、蛋类等。一般来说,肉类要加热至内部完全变色且没有粉红色,蛋类要煮熟煮透,避免食用半生不熟的食物。因为很多病原菌在高温下可以被杀死,充分加热能有效降低食物中毒的风险。对于儿童,由于其消化系统相对较弱,更要保证食物充分加热,防止因食物未熟透而引起肠胃不适甚至中毒。
3.合理储存食物:剩余食物要及时冷藏或冷冻保存,且储存时间不宜过长。冷藏温度一般要低于4℃,冷冻温度要低于-18℃。再次食用剩余食物时要彻底加热。例如,剩饭剩菜在冷藏后再次食用前要重新加热至沸腾,确保内部温度均匀升高,杀灭可能滋生的细菌。对于老年人,要注意其储存食物的方式方法,提醒他们遵循合理的储存时间和温度要求,保证饮食安全。
三、避免食用来源不明或不合格的食品
1.不食用街头无证摊贩的食物:街头无证摊贩的食品卫生条件难以保证,食材来源不明,加工过程不规范,很容易携带病原菌。例如,一些路边的烧烤摊,食材的新鲜度、加工的卫生状况等都无法得到有效监管,食用后发生胃肠型食物中毒的风险较高。对于青少年等喜欢街头小吃的人群,要提醒他们谨慎选择街头食品,尽量选择有正规经营资质、卫生条件良好的食品场所就餐。
2.谨慎食用生食:虽然一些生食有其独特风味,但生食往往存在较大的食物中毒风险,如生鱼片可能携带寄生虫等病原菌。如果要食用生食,要确保其来源可靠且经过严格的卫生处理。对于有过敏史或特殊健康状况的人群,更要谨慎食用生食,避免因食用生食引发身体不适甚至中毒事件。
四、关注聚餐等集体饮食场合的卫生
1.参加聚餐时选择正规餐厅:在参加聚餐活动时,要选择卫生信誉度高的正规餐厅,查看餐厅的卫生许可证等相关资质。正规餐厅通常有较为规范的食材采购渠道和食品加工流程,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饮食安全。对于商务聚餐等场合,组织者要提前对聚餐场所进行考察,确保饮食卫生符合要求。
2.留意聚餐食物的保存和加工情况:在聚餐过程中,要关注食物的储存温度、加工环境等。如果发现食物有异常情况,如异味、变色等,要及时提出质疑,避免食用可能存在问题的食物。对于有特定饮食需求的人群,如素食者等,在聚餐时要提前与餐厅沟通,确保能获得符合自身饮食要求且卫生安全的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