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大便失禁怎么回事
产后大便失禁是常见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由分娩致盆底组织损伤、肌肉功能减退等引起,表现为不能自主控便,可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等诊断,孕期可通过合理控重、练盆底肌预防,产后可通过康复训练、生活方式调整康复,高龄等特殊产妇需重视并遵专业指导康复。
一、定义与概况
产后大便失禁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出现无法自主控制粪便排出的情况,是产后较为常见的一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其发生与分娩过程中对盆底组织的损伤等多种因素相关。
二、发生原因
1.盆底组织损伤
分娩过程影响:在分娩时,尤其是阴道助产、巨大胎儿分娩等情况,会对盆底的肌肉、筋膜等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撕裂伤。例如,胎儿通过产道时,可能导致肛提肌等盆底肌肉的撕裂,进而影响其对肛门的控制功能。这种损伤在经产妇中相对更为常见,因为经产妇多次分娩,盆底组织承受的压力和损伤累积效应更明显。
神经损伤:分娩过程中也可能损伤支配肛门括约肌等的神经。比如,产程过长、胎儿先露部对盆底神经长时间压迫等情况,可引起神经传导功能障碍,使得肛门括约肌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来控制大便排出。
2.盆底肌肉功能减退
妊娠因素:妊娠期子宫增大,对盆底肌肉造成长期的压迫,使得盆底肌肉发生重塑,肌肉力量下降。即使分娩后,盆底肌肉的功能恢复需要一定时间,如果恢复不良,就容易出现大便失禁情况。一般来说,孕期体重过重的产妇,盆底肌肉承受的压力更大,产后盆底肌肉功能减退的风险相对较高。
年龄因素:年龄较大的产妇,自身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弱,产后盆底肌肉功能恢复可能不如年轻产妇理想,从而增加产后大便失禁的发生几率。
三、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不能自主控制排气、排便,粪便不自主地漏出。根据失禁的严重程度可分为不同等级,轻度可能只是在腹压增加时(如咳嗽、打喷嚏)出现少量粪便漏出;重度则可能是完全不能控制排便,粪便经常不自主排出。
四、诊断方法
1.详细病史采集:了解产妇的分娩史,包括分娩方式、是否有难产、产程时长等情况,以及产后出现大便失禁的时间、具体表现等。
2.体格检查
肛门指检:检查肛门括约肌的张力、完整性等情况,通过手指触摸可以初步判断肛门括约肌是否存在损伤以及损伤的程度等。
盆底功能评估:观察盆底肌肉的收缩情况等,评估盆底肌肉的功能状态。
3.其他检查
影像学检查:如盆底超声等,可更清晰地观察盆底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情况,辅助诊断盆底组织是否存在损伤等异常。
排粪造影:有助于了解排便过程中盆底的功能变化,判断是否存在导致大便失禁的解剖结构异常等情况。
五、预防与康复措施
1.孕期预防
合理控制体重:孕期注意均衡饮食,避免胎儿过大,减少因巨大胎儿导致盆底组织损伤的风险。一般建议孕期体重增长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如对于孕前体重正常的孕妇,整个孕期体重增长11.5-16kg较为适宜。
盆底肌肉锻炼:孕期可以进行适当的盆底肌肉锻炼,如凯格尔运动。通过收缩和放松盆底肌肉,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为分娩和产后恢复打下基础。凯格尔运动可以每天进行多次,每次收缩盆底肌肉3-5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进行3-4组。
2.产后康复
盆底肌肉康复训练:产后尽早开始盆底肌肉康复训练,如继续进行凯格尔运动,也可以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生物反馈治疗等。生物反馈治疗是通过仪器将盆底肌肉的活动情况反馈给产妇,让产妇更准确地掌握盆底肌肉收缩的方法,从而更有效地进行康复训练。一般建议产后42天左右开始进行系统的盆底康复治疗,持续一定疗程,如每周2-3次,连续进行6-8周等,具体疗程可根据产妇的恢复情况而定。
生活方式调整:产后避免过早进行重体力劳动,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便秘,因为便秘会增加腹压,加重盆底组织的负担。同时,要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卫生,预防感染等情况发生,影响盆底组织的恢复。
六、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产妇来说,产后大便失禁需要引起重视。尤其是高龄产妇、有难产史或多次分娩史的产妇,更要密切关注盆底功能情况。在进行康复训练时,要遵循专业人员的指导,根据自身身体恢复情况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同时,家人要给予产妇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产妇树立康复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以促进盆底功能的恢复,改善大便失禁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