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麻醉
拔牙麻醉有局部浸润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两种方式,常用药物有阿替卡因、利多卡因等,注意麻醉前要评估患者病史和口腔局部情况,麻醉过程要规范操作、控制剂量,麻醉后要观察并注意饮食等方面。
一、拔牙麻醉的方式
拔牙麻醉主要有局部浸润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两种常见方式。局部浸润麻醉是将局麻药物注射于手术区组织内,以阻断神经末梢的传导而产生麻醉效果;神经阻滞麻醉则是将局麻药物注射到神经干或其主要分支附近,阻断神经冲动传导,使该神经分布区域产生麻醉效果。例如,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常用于下颌牙及周围组织的拔牙麻醉。
(一)局部浸润麻醉
适用于范围较小的拔牙手术,如单个前牙的拔除等。其作用机制是药物扩散至局部神经末梢,阻碍神经冲动的传导。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组织相对较疏松,药物扩散相对容易,但要注意药物剂量的精准把控,避免过量使用导致不良反应。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使用局麻药物时需考虑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二)神经阻滞麻醉
以下颌阻生智齿拔除常采用的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为例,通过将局麻药物注射到翼下颌间隙,作用于下牙槽神经,使其支配区域麻醉。对于成年患者,该方法能较好地实现手术区域的无痛,但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解剖结构与成人有差异,操作时需更加精细,避免损伤周围组织。有神经系统病史的患者,使用神经阻滞麻醉时要谨慎评估风险,因为局麻药物可能对神经系统产生一定影响,需在专业医生严密监测下进行。
二、拔牙麻醉的药物选择
常用的局麻药物有阿替卡因、利多卡因等。阿替卡因具有起效快、持续时间较长等优点,成人一般可以使用,但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体重等因素精确计算剂量。利多卡因也是临床常用局麻药物,其麻醉效果确切。对于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在选择局麻药物时要详细询问过敏史,避免使用过敏药物。例如,有酯类局麻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含有酯类成分的局麻药物,可选择酰胺类局麻药物如利多卡因等。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由于药物代谢受到影响,使用局麻药物时需要调整剂量或谨慎选择药物,因为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可能会因肝肾功能异常而发生变化,从而影响麻醉效果和安全性。
三、拔牙麻醉的注意事项
(一)麻醉前评估
1.患者病史询问:要详细了解患者的全身病史,如是否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出血性疾病等。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需评估其心功能状态,在血压、心率等指标稳定的情况下进行拔牙麻醉;对于糖尿病患者,要确保血糖控制在相对平稳的范围内,一般空腹血糖不宜过高,避免因血糖波动导致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对于出血性疾病患者,需先进行相关的止血等处理,评估能否耐受拔牙麻醉。
2.口腔局部情况评估:检查拔牙区域的炎症情况,如有急性炎症,需先控制炎症后再考虑拔牙麻醉,因为炎症状态下进行拔牙麻醉可能会导致炎症扩散等不良后果。例如,急性智齿冠周炎时,局部组织红肿热痛,此时进行拔牙麻醉可能会加重炎症扩散。
(二)麻醉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注射操作规范:无论是局部浸润麻醉还是神经阻滞麻醉,都要严格遵循注射操作规范,确保药物准确注射到相应部位。在注射过程中要缓慢推注药物,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是否出现头晕、心慌、口唇麻木等不适症状,一旦出现不适要立即停止注射,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于儿童患者,注射时要安抚其情绪,避免因患儿不配合导致注射失误。
2.药物剂量控制: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精确控制局麻药物的剂量。对于儿童患者,按照公斤体重计算药物剂量,避免药物过量引起中毒等不良反应;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机体功能衰退,药物代谢减慢,也要适当减少药物剂量。
(三)麻醉后的注意事项
1.术后观察:患者拔牙后要在诊所或医院观察一段时间,一般为30分钟左右,观察是否有麻醉药物相关的迟发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的延迟表现、局部肿胀加重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家属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口腔情况和全身表现,如有无哭闹不止、吞咽困难等异常。
2.饮食注意:拔牙麻醉后短时间内,患者要避免食用过热、过烫的食物,以免刺激拔牙创口。对于儿童患者,要给予温凉、细软的食物,避免食用过硬、过黏的食物,防止影响拔牙创口愈合。同时,要保持口腔清洁,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漱口水等,但要注意避免漱口力度过大导致拔牙创口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