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遗症疼痛怎么办
骨折的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康复训练、药物治疗和中医治疗。物理治疗有热敷(骨折愈合后期,注意不同人群温度控制)、冷敷(早期,注意老年人皮肤情况)、理疗仪器治疗(注意不同人群耐受及禁忌);康复训练有关节活动度训练(遵循循序渐进,注意不同人群)和肌肉力量训练(注意不同性别及心血管病史人群);药物治疗有非甾体抗炎药(注意特定病史人群)和阿片类镇痛药(注意成瘾及特殊人群);中医治疗有针灸(注意儿童及孕妇)和中药熏洗(注意温度及过敏体质)。
一、物理治疗
1.热敷:适用于骨折后局部血液循环不佳导致的疼痛,一般在骨折愈合后期(通常骨折后4-6周,具体需根据骨折愈合情况由医生判断)进行。利用温热效应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缓解疼痛。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需注意控制温度,避免烫伤,因为儿童皮肤较娇嫩,对温度感知不如成人敏锐。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由于其可能存在神经病变,对温度的感觉更不敏感,热敷时更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防止发生烫伤而不自知。
2.冷敷:如果骨折后早期(一般指骨折后24-48小时内)局部有肿胀、疼痛,可进行冷敷。通过降低局部温度,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充血,减轻肿胀和疼痛。但冷敷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对于老年人,由于其血液循环相对较慢,冷敷时要密切观察局部皮肤情况,若出现皮肤苍白、青紫或感觉麻木等情况,应立即停止冷敷。
3.理疗仪器治疗:如超声波治疗、红外线治疗等。超声波治疗可以促进骨折部位周围组织的修复,减轻炎症反应,从而缓解疼痛。红外线治疗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代谢,对骨折后遗症疼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不同年龄的患者对理疗仪器的耐受程度可能不同,儿童在进行理疗时需有专人看护,确保治疗过程安全。有皮肤破损或感染的患者不适合进行理疗,需提前告知医生自身病史,由医生评估是否能进行相关理疗。
二、康复训练
1.关节活动度训练:骨折后长期固定可能导致关节僵硬,引起疼痛。通过逐步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来改善关节功能,缓解疼痛。例如,上肢骨折后进行肩关节、肘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训练。对于年轻患者,康复训练的进展可能相对较快,但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而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关节活动度训练更要缓慢进行,避免过度活动导致疼痛加剧或再次损伤。有骨质疏松病史的患者在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防止因骨质脆弱而发生骨折风险增加的情况。
2.肌肉力量训练:骨折后肌肉会出现废用性萎缩,通过肌肉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肌肉力量,稳定关节,减轻疼痛。如下肢骨折后进行股四头肌的收缩训练等。不同性别患者在肌肉力量训练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男性相对更容易增加肌肉力量,但女性通过科学的训练也可以有效改善肌肉状况。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在进行肌肉力量训练时要注意运动强度,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心率过快,诱发心血管事件。
三、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作用。但对于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患者要谨慎使用,因为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加重消化道溃疡病情;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也需要调整用药剂量,因为此类药物主要通过肾脏代谢。儿童一般不优先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进行镇痛,除非在医生严格评估后认为利大于弊且无其他更安全的替代方法。
2.阿片类镇痛药:在非甾体抗炎药效果不佳时可考虑使用,如吗啡等,但此类药物有成瘾性风险,需严格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于老年人,由于其肝肾功能减退,使用阿片类镇痛药更要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如呼吸抑制等情况。有头部外伤病史的患者使用阿片类镇痛药可能会掩盖病情变化,需特别谨慎。
四、中医治疗
1.针灸:通过针刺特定穴位来调节经络气血,缓解疼痛。不同的骨折部位对应不同的针灸穴位选择。对于儿童进行针灸治疗时,要选择较为安全的穴位,且手法要轻柔,避免儿童因恐惧而不配合治疗。对于孕妇,一些穴位的针灸可能会引起流产等风险,需避免在孕妇腹部、腰骶部等敏感部位进行针灸。
2.中药熏洗:根据骨折后遗症的具体情况,配制中药方剂进行熏洗,利用中药的温热和药物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肿止痛。中药熏洗的药物温度要适宜,避免烫伤皮肤。对于过敏体质的患者,要提前询问过敏史,防止发生中药过敏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