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有消化道出血相关症状如呕血、黑便,还有腹胀、乏力等其他症状,若由肝硬化等引起还伴相应原发病症状;不同人群症状有特点,儿童患者少见且出血对生长发育影响大,老年患者症状不典型易被基础病掩盖,女性妊娠期出血风险增加且处理复杂,有基础病史人群症状与基础病进展相关且治疗监测需更积极
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常见症状
1.消化道出血相关症状
呕血:当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呕血症状,呕吐物多为鲜红色或暗红色血液。这是因为曲张的静脉破裂后,血液经食管呕出。例如,有研究表明,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中,约有50%-70%的首次出血表现为呕血,出血量大时可呈喷射状呕血。
黑便:患者还可能出现黑便,黑便的出现是由于血液在肠道内被消化分解,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道内的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使大便呈黑色,形似柏油样。一般来说,当出血量达到50-70ml时,即可出现黑便,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时出血量往往较多,黑便的出现较为常见。
2.其他相关症状
腹胀:由于门静脉高压导致胃肠道淤血,患者可能会出现腹胀症状。门静脉高压会使胃肠道的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胃肠道淤血、水肿,从而导致腹胀不适。这种腹胀可能会持续存在,并且在进食后可能会加重。例如,一些患者会感觉腹部胀满,进食少量食物后就有饱腹感,影响正常的饮食和生活。
乏力:长期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可能会导致患者营养吸收障碍以及身体处于慢性消耗状态,从而出现乏力症状。患者会感到全身没有力气,活动耐力下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轻微活动就可能会让患者感觉疲惫不堪。另外,由于出血等原因导致的贫血也可能会加重乏力症状,因为贫血会使机体携氧能力下降,组织器官供氧不足,进而引起乏力。
原发病相关症状:如果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由肝硬化等疾病引起的,还可能伴有肝硬化的其他症状,如黄疸(皮肤和巩膜黄染)、肝掌(手掌大鱼际、小鱼际和指尖掌面发红)、蜘蛛痣(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扩张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等。例如,肝硬化患者由于肝功能受损,胆红素代谢障碍,会出现黄疸;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导致雌激素水平升高,从而出现肝掌和蜘蛛痣等表现。
二、不同人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症状的特点
1.儿童人群
儿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相对较少见,多继发于先天性门静脉畸形等疾病。儿童患者除了可能出现上述消化道出血相关症状(如呕血、黑便)以及腹胀、乏力等一般症状外,还可能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出血等情况对其生长发育影响更为明显。例如,长期慢性出血可能导致儿童贫血,影响身高、体重的增长,智力发育也可能受到一定影响。而且儿童对症状的表述可能不清晰,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其是否有哭闹不安、精神萎靡等异常表现。
2.老年人群
老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症状可能不典型。由于老年人机体各器官功能减退,对出血等刺激的反应不如年轻人敏感。可能呕血、黑便的症状相对较轻,或者出血后贫血症状表现不明显。同时,老年人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症状可能会被这些基础疾病的症状所掩盖。例如,老年人本身可能有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等症状可能会影响对呕血情况的观察,而其贫血后出现的乏力等症状可能被误认为是基础疾病导致的,容易延误病情。
3.女性人群
女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在症状上与男性患者无明显差异,但需要考虑到女性的特殊生理时期,如妊娠期。在妊娠期,由于血容量增加等因素,门静脉压力可能会进一步升高,从而使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增加。而且妊娠期出现消化道出血等症状时,处理起来相对复杂,需要充分考虑胎儿的情况。例如,在药物使用等方面需要更加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这就要求医生在诊断和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女性妊娠期的特殊情况。
4.有基础病史人群
对于本身有肝硬化病史的人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症状往往与肝硬化的进展相关。随着肝硬化病情的加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可能会逐渐加重,出血的风险也会增加。例如,有长期乙肝病史的肝硬化患者,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概率较高,而且出血后病情可能更为严重,因为肝硬化患者往往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出血后不易止血。同时,这些人群在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相关症状时,需要更加积极地进行治疗和监测,因为其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治疗的效果和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