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出血常见原因有哪些
牙龈出血的原因包括口腔局部因素和全身系统性疾病。口腔局部因素有牙菌斑、牙结石堆积致牙龈炎症出血,牙龈炎使牙龈充血水肿易出血,牙周炎除牙龈炎症外还破坏牙周组织致出血,不良修复体摩擦牙龈致发炎出血;全身系统性疾病包括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致凝血或牙龈受浸润出血,内分泌紊乱如妊娠期因激素变化、糖尿病因抵抗力下降等致牙龈出血,还有肝脏、肾脏等其他全身性疾病也可引发牙龈出血。
一、口腔局部因素导致的牙龈出血
1.牙菌斑、牙结石堆积:牙菌斑是不断沉积在牙齿表面的细菌团块,牙结石则是由牙菌斑钙化形成的。它们会持续刺激牙龈组织,引起牙龈的炎症反应,使得牙龈变得脆弱易出血。例如,长期不认真刷牙、漱口的人群,牙菌斑和牙结石更容易堆积,进而增加牙龈出血的风险。在儿童中,如果口腔卫生不良,也可能出现牙菌斑和牙结石堆积导致牙龈出血的情况,这与儿童可能存在刷牙不彻底等情况相关。对于女性,在生理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加重牙龈对局部刺激的反应,使得原本就有少量牙菌斑、牙结石的牙龈更容易出血。
2.牙龈炎:牙龈炎是牙龈组织的炎症,主要是由于牙菌斑等局部刺激物长期作用引起。炎症会使牙龈组织充血、水肿,质地变得松软,轻轻触碰就容易出血。比如,一些长期患有牙龈炎的患者,在进食、刷牙时都可能出现牙龈出血现象。青少年由于正处于牙齿替换期等特殊阶段,口腔卫生维护相对较差,更容易患上牙龈炎导致牙龈出血。孕妇在孕期由于体内激素变化,也较易发生妊娠期牙龈炎,出现牙龈出血情况,这是因为激素改变会影响牙龈对菌斑等刺激的反应性。
3.牙周炎:牙周炎是比牙龈炎更严重的牙周组织炎症,除了牙龈炎症外,还会破坏牙周膜和牙槽骨。牙周炎患者的牙龈同样会出现红肿、易出血的情况,而且随着病情进展,还可能出现牙齿松动等问题。有吸烟习惯的人群患牙周炎的风险较高,吸烟会影响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加重牙周炎症,从而增加牙龈出血的发生几率。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牙周组织的愈合和抗感染能力,使得牙周炎更容易发生,牙龈出血也更常见。
4.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牙套等修复体如果边缘不贴合,会持续摩擦牙龈组织,导致牙龈发炎、出血。例如,一些患者佩戴了不合适的假牙后,牙龈经常受到刺激,就会出现反复的牙龈出血现象。在老年人中,由于牙齿缺失后安装假牙的情况较为常见,如果假牙制作不精细或佩戴不合适,更容易引发牙龈出血问题。
二、全身系统性疾病导致的牙龈出血
1.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血小板减少时,凝血功能受到影响,容易出现牙龈出血等出血倾向。例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牙龈出血可能是其常见症状之一,表现为牙龈自发性出血或轻微刺激后出血不止。这类患者需要进行血液检查来明确血小板数量等指标。在儿童中,如果患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牙龈出血可能是首发症状之一,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白血病:白血病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异常,会影响血小板的生成和功能,同时白细胞的异常增生也可能浸润牙龈组织,导致牙龈出血。白血病患者的牙龈出血往往比较严重,而且可能伴有牙龈肿胀、贫血、发热等其他症状。对于有白血病病史或怀疑患有白血病的患者,牙龈出血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及时进行骨髓穿刺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2.内分泌紊乱
妊娠期:孕妇在妊娠期由于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升高,会使牙龈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牙龈出血,即妊娠期龈炎。这是一种常见的与妊娠相关的口腔问题,一般在妊娠期间出现,分娩后多数会减轻。孕妇在妊娠期需要特别注意口腔卫生,以减少牙龈出血的发生风险。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口腔感染,包括牙龈炎症,从而导致牙龈出血。同时,高血糖环境也不利于牙龈组织的修复。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牙龈出血,需要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进行口腔局部的治疗和口腔卫生维护。
3.其他全身性疾病:如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等也可能导致牙龈出血。肝脏疾病会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肾脏疾病可能导致体内毒素蓄积影响凝血功能等,进而引起牙龈出血。例如,肝硬化患者由于肝功能受损,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容易出现牙龈出血等出血表现。对于有肝脏或肾脏基础疾病的患者,牙龈出血可能是疾病状态的一种体现,需要综合评估全身情况进行相应的诊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