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骨刺
骨刺是关节退行性病变,由关节软骨磨损破坏等致骨头修补增生而成,其形成与年龄、劳损、外伤、疾病等因素有关,好发于颈椎、腰椎、膝关节等部位,本身不一定有症状,刺激周围组织会有相应症状,可通过X线、CT、MRI等检查诊断,可通过保持正确姿势、合理运动、控制体重、避免关节受伤等措施预防,不同人群需据自身情况维护关节健康。
一、骨刺的定义
骨刺,医学上称为骨赘,是关节因种种原因造成软骨的磨损、破坏,并促成骨头本身的修补、硬化与增生,是一种关节的退行性病变。它是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通常是为了增加骨骼的接触面积、减少局部压强而形成的骨性突起。
二、骨刺的形成原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关节软骨会逐渐发生退变、磨损。例如,老年人的关节软骨磨损较为常见,这就容易刺激骨头发生增生,形成骨刺。一般来说,30-40岁以后,人体关节开始出现一些退变迹象,年龄越大,骨刺的发生率相对越高。
2.劳损因素:长期重复使用某些关节,会使关节受到过度的应力刺激。比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膝关节、腰椎等关节长期承受较大压力,容易导致关节软骨损伤,进而引发骨刺。运动员由于运动强度大,关节劳损情况也较为普遍,他们的一些负重关节更容易出现骨刺。
3.外伤因素:曾经有过关节部位外伤的人,在创伤修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异常的骨质增生。例如,关节骨折后,骨折部位在愈合过程中可能会生长出多余的骨质,形成骨刺。
4.疾病因素:一些关节疾病也会增加骨刺的发生风险。像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关节疾病,会破坏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促使骨头代偿性增生形成骨刺。
三、骨刺好发的部位
1.颈椎:长期低头工作、看手机等不良姿势的人群,颈椎关节容易发生退变,从而导致颈椎骨刺的形成。常见症状有颈部疼痛、僵硬,上肢麻木等。
2.腰椎:中老年人腰椎骨刺较为常见,这与腰椎的退变以及长期的弯腰、负重等因素有关。患者可能会出现腰痛、下肢放射痛等症状。
3.膝关节:体重较大的人群或者长期行走、跑步的人,膝关节承受的压力较大,容易出现膝关节骨刺。表现为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
四、骨刺与症状的关系
骨刺本身不一定会引起症状,但当骨刺刺激周围的组织,如神经、血管、肌肉等时,就会产生相应的症状。例如,颈椎骨刺如果压迫到神经根,可能会导致上肢的放射性疼痛、麻木;腰椎骨刺如果压迫到脊髓或神经根,可能会引起下肢的无力、行走困难等;膝关节骨刺可能会引起膝关节的疼痛、肿胀,影响膝关节的活动。
五、骨刺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骨刺常用的方法。通过X线片可以清晰地看到骨骼边缘有骨性突起,能初步判断骨刺的部位、大小等情况。例如,拍摄颈椎、腰椎或膝关节的X线片,可以发现相应部位的骨刺。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部位的骨刺,CT检查可以提供更清晰的图像,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骨刺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比如颈椎椎管内的骨刺情况等。
MRI检查:除了能显示骨刺外,还可以观察周围软组织如神经、脊髓等是否受到压迫以及压迫的程度,对于一些早期的、症状不典型但怀疑有骨刺压迫神经等情况的患者有重要诊断价值。
六、骨刺的预防措施
1.保持正确姿势:无论是坐、立、行还是卧,都要保持正确的姿势。例如,坐着时要保持腰部挺直,膝关节与髋关节保持同一角度;站立时要挺胸抬头,避免弯腰驼背;睡觉时选择合适高度的枕头,保持颈椎的生理曲度。
2.合理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稳定关节,减少关节的磨损。但要避免过度运动和不正确的运动方式。例如,可以选择游泳、散步等对关节压力较小的运动方式。对于老年人来说,散步是比较合适的运动,每周可以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
3.控制体重:过重的体重会增加关节的负担,容易导致关节磨损。所以,要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来控制体重,将体重指数控制在正常范围内(18.5-23.9)。例如,对于体重超标的人,每天可以减少热量摄入,并增加运动量来逐渐减轻体重。
4.避免关节受伤:在进行体育活动或日常劳动时,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关节受到外伤。比如,进行剧烈运动时佩戴护具,在搬运重物时要采用正确的姿势等。
总之,骨刺是关节退变的一种表现,了解其形成原因、好发部位、与症状的关系、诊断方法以及预防措施等,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骨刺相关问题。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骨刺的发生和应对上会有不同的特点,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维护关节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