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郁症与抑郁症的区别
躁郁症(双相情感障碍)与抑郁症在定义与临床表现、病程特点、发病机制、诊断标准、治疗及特殊人群提示上存在差异。躁郁症有躁狂和抑郁发作交替,抑郁症主要为持续抑郁发作;发病机制均涉多种因素但具体有别;诊断标准针对各自特点;治疗分别需综合及以抗抑郁等为主;特殊人群如儿童青少年、孕期哺乳期女性、老年人群有不同表现及治疗考量。
一、定义与临床表现差异
1.躁郁症:又称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既有抑郁发作又有躁狂发作的精神障碍。躁狂发作时表现为情绪高涨、言语增多、活动增多、精力充沛等,例如患者可能连续几天兴奋话多,自我感觉良好,睡眠需求减少但精力旺盛,活动量大幅增加;抑郁发作时则与抑郁症表现类似,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缓、自责自罪、自杀观念等。
2.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快感缺失,伴有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等,如患者长期处于悲伤、绝望的情绪中,对以往感兴趣的活动提不起兴趣,行动迟缓,言语减少等,一般无躁狂发作表现。
二、病程特点差异
1.躁郁症:病程具有波动性,可在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和正常状态间交替转换。部分患者可能以躁狂发作为首发,也有的以抑郁发作为首发,且发作频率因人而异,有的患者可能数年发作一次,有的则发作较为频繁。
2.抑郁症:病程相对较为单一,多为持续的抑郁发作,当然也有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短暂的缓解,但整体以抑郁症状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且主要表现为抑郁相关症状为特点。
三、发病机制差异
1.躁郁症:目前认为与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如多巴胺、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失衡)、神经内分泌因素(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异常等)以及大脑神经环路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其发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导致情绪调节的神经机制出现紊乱,从而引发躁狂和抑郁的交替或混合发作。
2.抑郁症:同样涉及遗传、神经生化(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功能低下等)、神经内分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等功能异常)以及大脑结构和功能改变等因素,主要是由于情绪调节相关的神经递质等系统出现功能障碍,导致持续的抑郁情绪及相关症状的产生。
四、诊断标准差异
1.躁郁症:需符合国际疾病分类标准(如ICD-11)或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如DSM-5)中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标准,要求有明确的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的典型临床表现,且两种发作不能相互用其他精神障碍来更好地解释。例如在诊断双相I型障碍时,要求有至少一次明确的躁狂发作,同时可能伴有抑郁发作;双相II型障碍则是有抑郁发作和轻躁狂发作,而无典型的躁狂发作。
2.抑郁症:依据相应诊断标准,主要根据持续的抑郁症状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对社会功能的影响等进行诊断,核心是符合抑郁发作的一系列症状表现,且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躯体疾病等情况。
五、治疗差异
1.躁郁症: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因为涉及躁狂和抑郁两种不同状态的治疗。对于躁狂发作,可能会使用心境稳定剂等药物,如锂盐等;对于抑郁发作,可能会根据情况使用抗抑郁药物,但需要谨慎,因为部分抗抑郁药物可能会诱发躁狂发作。同时,心理治疗等综合干预也很重要。
2.抑郁症:治疗主要包括抗抑郁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抗抑郁药物的选择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如病情严重程度、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等。心理治疗方面,认知行为疗法等是常用的有效方法。
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患躁郁症或抑郁症时,表现可能不典型。例如儿童躁郁症可能以易激惹等情绪表现为主,抑郁症可能表现为学习成绩下降、社交退缩等。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密切关注其情绪变化和行为表现,心理治疗可能是更优先考虑的非药物干预方式,因为儿童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阶段,药物治疗需要充分评估风险和收益。
2.孕期和哺乳期女性:患有躁郁症或抑郁症的孕期和哺乳期女性,药物治疗需要权衡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以及疾病本身对母婴健康的影响。可能需要在医生的密切监测下,选择对母婴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如心理治疗为主,必要时谨慎使用药物,并充分考虑药物通过胎盘或乳汁对胎儿或婴儿的潜在风险。
3.老年人群:老年躁郁症或抑郁症患者,可能伴有躯体疾病,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考虑躯体疾病与精神疾病的相互影响。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等生理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所以选择药物要更加谨慎,心理治疗等非药物干预也需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状况适当调整方式方法,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