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
2型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缺陷及环境因素相关。遗传因素有家族聚集性和单基因遗传突变;胰岛素抵抗表现为胰岛素作用障碍及不同人群差异;胰岛素分泌缺陷是胰岛β细胞功能异常;环境因素包括生活方式(饮食、运动)和社会心理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及社会心理因素可增加发病风险。
一、遗传因素
1.家族聚集性:2型糖尿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多个基因的变异会增加个体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例如,研究发现一些与胰岛素分泌、胰岛素作用相关的基因存在多态性,在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中,其携带相关风险基因的概率高于普通人群,使得家族中成员患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增加。不同种族间也存在遗传易感性差异,比如某些特定种族人群由于遗传背景的不同,对环境因素导致糖尿病的易感性有所不同。
2.单基因遗传突变:虽然单基因遗传导致的2型糖尿病相对少见,但一些特定的单基因变异可引起胰岛素分泌或作用异常。如罕见的胰岛素基因缺陷、胰岛素受体基因缺陷等,这些基因突变会直接影响胰岛素的产生、结构或功能,从而引发糖尿病。
二、胰岛素抵抗
1.胰岛素作用障碍: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促进外周组织摄取、利用葡萄糖以及抑制肝糖原输出等作用。主要涉及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相关蛋白的异常。例如,胰岛素受体底物(IRS)蛋白家族功能异常会影响胰岛素信号从细胞膜向细胞内的传递,导致下游的葡萄糖转运等过程受阻。肥胖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因素之一,过多的脂肪堆积尤其是内脏脂肪堆积,会分泌多种脂肪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瘦素等,这些脂肪因子会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加重胰岛素抵抗。
2.不同人群差异:在儿童青少年中,肥胖相关的胰岛素抵抗较为常见,可能与过度摄入高热量食物、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有关。而对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代谢功能下降,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降低以及胰岛素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功能衰退等因素共同作用,也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进而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女性在妊娠期间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原因,也可能出现胰岛素抵抗情况,部分女性在妊娠后若未调整生活方式,胰岛素抵抗持续存在则易发展为2型糖尿病。
三、胰岛素分泌缺陷
1.胰岛β细胞功能异常:2型糖尿病中胰岛β细胞存在分泌缺陷,包括胰岛素分泌量减少和分泌模式异常。早期胰岛β细胞会试图通过增加分泌来代偿胰岛素抵抗,但随着病情进展,β细胞功能逐渐衰退。例如,长期高血糖环境会导致胰岛β细胞氧化应激增加,损伤细胞功能;胰岛β细胞内的一些代谢通路异常,如葡萄糖代谢相关酶的活性改变等,也会影响胰岛素的正常分泌。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胰岛β细胞功能变化有所不同。儿童青少年起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胰岛β细胞功能可能在疾病早期就存在一定程度的受损;老年人的胰岛β细胞功能本身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在胰岛素抵抗的基础上,更容易出现分泌缺陷而发病。
四、环境因素
1.生活方式
饮食: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饮食习惯是重要的环境诱因。长期摄入过多的精制碳水化合物,会导致血糖快速升高,加重胰岛β细胞负担,长期下来影响其功能。例如,过多食用油炸食品、甜品等,会使机体能量摄入过剩,引发肥胖,进而促进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增加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不同年龄人群对不良饮食的易感性不同,儿童青少年若长期摄入不健康饮食,更容易养成不良的代谢习惯,为成年后患2型糖尿病埋下隐患;老年人由于代谢功能减退,不健康饮食对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的影响更为显著。
运动: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机体代谢率降低,脂肪堆积,增加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几率。适当运动可以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葡萄糖利用。但现实中很多人尤其是工作压力大的人群缺乏规律运动,儿童青少年可能因学业负担重等原因运动不足,老年人也常存在活动量减少的情况,这些都不利于维持正常的代谢状态,增加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
2.社会心理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影响机体代谢。例如,长期应激状态下会促使体内升糖激素如肾上腺素、皮质醇等分泌增加,导致血糖升高,长期如此干扰糖代谢平衡,增加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不同性别对心理因素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女性相对更易受情绪影响,而不同年龄人群在面对心理压力时,机体的应激反应和代谢调节能力不同,儿童青少年可能因心理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更易受不良情绪影响,老年人则可能因本身代谢功能减退而在不良情绪下更易出现代谢紊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