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梗阻是胆汁排出道因多种原因致排泄不畅或完全堵塞的胆管机械性梗阻,病因分良性与恶性,临床表现有黄疸、腹痛、消化道症状、发热等,诊断靠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解除梗阻(手术或内镜下治疗)、控制感染、支持治疗。
一、病因
1.良性病因
结石:胆管结石是常见的引起胆道梗阻的良性病因,包括肝内胆管结石和肝外胆管结石。结石可直接阻塞胆管,导致胆汁排出受阻。例如,胆囊内的结石可能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引起胆总管梗阻。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结石的形成原因有所不同,如在中老年人群中,可能与胆汁成分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而在一些特殊生活方式人群中,如长期高脂饮食者,也可能增加结石形成风险。
炎症:胆管炎可导致胆管壁水肿、狭窄,从而引起胆道梗阻。如反复发作的胆管炎,可使胆管纤维组织增生,管腔狭窄。对于有胆道手术史等病史的人群,发生胆管炎进而导致胆道梗阻的风险相对较高。
先天性胆道畸形:如先天性胆道闭锁,多发生在新生儿期,是由于胚胎发育时期胆道系统发育异常所致,可导致胆道完全梗阻,影响胆汁的正常排出。
2.恶性病因
胆管癌:胆管本身的恶性肿瘤可直接阻塞胆管,随着肿瘤的生长,逐渐堵塞胆管腔,导致胆道梗阻进行性加重。多见于中老年人,长期的胆道结石刺激、慢性炎症等可能是其发病的高危因素。
胰头癌:胰头部位的肿瘤可压迫胆总管,引起胆道梗阻。胰头癌好发于中老年男性,长期吸烟、酗酒、高脂肪饮食等生活方式可能增加其发病风险。
二、临床表现
1.黄疸:是胆道梗阻最突出的临床表现,由于胆汁排泄受阻,胆红素反流入血,导致皮肤、巩膜黄染。黄疸的程度可因梗阻的程度和部位而异,完全性梗阻时黄疸较深,进行性加重;不完全性梗阻时黄疸相对较轻,可能呈波动性。新生儿时期发生先天性胆道闭锁时,出生后不久即可出现黄疸,并进行性加重。
2.腹痛:患者可出现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可为胀痛、隐痛或绞痛等。如胆管结石引起的梗阻,可出现胆绞痛,疼痛较为剧烈,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而恶性肿瘤导致的梗阻,疼痛可能相对较为持续,呈隐痛或胀痛。
3.消化道症状:患者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道症状,这是由于胆汁排出受阻,影响了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进而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4.发热:当胆道梗阻合并感染时,患者可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8℃以上,可为低热或高热,同时可伴有寒战。如胆管炎继发于胆道梗阻时,患者多有发热、寒战等感染表现。
三、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反映了胆汁排泄受阻导致胆红素反流入血。同时,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等酶学指标可升高,提示胆道梗阻导致胆管细胞受损,酶释放增加。
血常规:如合并感染,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升高,反映机体的炎症反应。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胆道梗阻初步筛查的常用方法,可发现胆管扩张的部位和程度,有助于判断梗阻的部位。例如,可发现肝内胆管扩张提示梗阻部位在肝内胆管,肝内外胆管均扩张提示梗阻部位在肝外胆管。超声检查对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相对安全,无辐射。
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胆道系统及周围组织的情况,明确梗阻的病因,如是否存在肿瘤、结石等病变。对于肥胖患者或超声检查受气体干扰的情况,CT检查更具优势。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可以清晰显示胆道系统的形态和结构,无创地获取胆道梗阻的部位、范围等信息,对诊断胆道梗阻有很高的价值,尤其适用于不能耐受增强CT检查的患者。
四、治疗原则
1.解除梗阻
手术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如胆管结石引起的梗阻,可采用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对于胆管癌或胰头癌导致的梗阻,可能需要行胆管癌根治术或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手术的目的是恢复胆道的通畅,解除胆汁梗阻。
内镜下治疗:对于肝外胆管结石等引起的梗阻,可通过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进行治疗,如取石、放置胆道支架等,解除胆道梗阻。这种方法创伤相对较小,尤其适用于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大型手术的患者。
2.控制感染:如果胆道梗阻合并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及时控制感染,避免感染进一步加重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感染性休克等。
3.支持治疗:包括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于黄疸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补充维生素K等,以纠正凝血功能异常。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生命体征、黄疸程度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