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的表现
抑郁发作表现为情绪持续低落、兴趣减退,认知上注意力不集中、自我评价低,躯体有睡眠障碍、食欲改变;躁狂发作体现为情绪情感高涨、易激惹,思维有思维奔逸、夸大观念,行为有活动增多、鲁莽行为;混合发作则是同时出现抑郁发作和躁狂发作的部分症状,且相对复杂,约30%双向情感障碍患者会出现混合发作。
一、抑郁发作表现
1.情绪方面
持续低落:患者会长期处于情绪低落状态,成年人可能表现为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儿童青少年可能表现为闷闷不乐、容易哭泣等。这种情绪低落往往与所处环境不相称,可能没有明显诱因或诱因不强烈。例如,一项研究显示,约70%的抑郁症患者存在持续两周以上的显著情绪低落。
兴趣减退:对以往感兴趣的活动,如娱乐、运动、社交等失去兴趣。比如原本喜欢看电影、和朋友聚会的人,现在完全提不起劲参与。据相关调查,超过80%的抑郁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兴趣缺乏。
2.认知方面
注意力不集中:难以集中精力专注于工作、学习或日常事务。在工作中可能会频繁出错,学习时难以记住所学内容。研究表明,约60%的抑郁症患者存在注意力下降的情况,这可能与大脑神经递质的改变有关,影响了大脑的信息处理和注意力调控功能。
自我评价低:过度贬低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充满缺点。例如认为自己工作能力差、长相不好等,严重者可能出现自罪妄想,觉得自己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过。大约90%的抑郁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自我评价降低。
3.躯体方面
睡眠障碍:常见入睡困难、早醒或睡眠过多。入睡困难表现为躺在床上很长时间难以入眠,早醒则是比平时早醒数小时且无法再次入睡,睡眠过多则是每天睡眠时间明显超过正常量。约90%的抑郁症患者存在睡眠问题,睡眠障碍与大脑中的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失衡密切相关,5-羟色胺参与了睡眠-觉醒周期的调节。
食欲改变:可表现为食欲下降或食欲亢进。食欲下降者进食量明显减少,体重可能在短期内明显减轻;食欲亢进者则过度进食,体重可能迅速增加。一般约80%的抑郁症患者存在食欲方面的改变,这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以及神经递质对食欲的调节异常有关。
二、躁狂发作表现
1.情绪方面
情感高涨:患者处于极度兴奋、愉悦的情绪状态,自我感觉良好,仿佛处于一种“欣快”的状态。这种情绪高涨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容易影响周围人。例如,患者可能整天兴高采烈,言语和行为都充满活力。研究发现,约90%的躁狂发作患者存在明显的情感高涨表现。
易激惹:稍微受到一点刺激就容易发怒、激动。比如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或一个小动作,就可能引发患者强烈的情绪反应,大发雷霆。大约80%的躁狂患者存在易激惹的情况。
2.思维方面
思维奔逸:思维速度加快,联想丰富,口若悬河。患者说话滔滔不绝,话题转换迅速,可能从一个话题突然跳到另一个完全不相关的话题。例如,患者在讲述事情时,会不断衍生出新的想法和话题,难以被打断。相关研究表明,约70%的躁狂发作患者存在思维奔逸现象,这与大脑神经递质的异常,如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等有关,去甲肾上腺素可以增强大脑的兴奋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夸大观念:自我评价过高,出现不切实际的夸大想法。患者可能认为自己拥有非凡的才能、巨大的财富或特殊的权力等。比如声称自己是天才、即将成为百万富翁等,这种夸大观念往往与现实严重不符,但患者却坚信不疑。大约85%的躁狂患者存在夸大观念。
3.行为方面
活动增多:精力充沛,活动明显增加,整天忙碌不停。患者可能频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进行大量的体力劳动等,且不知疲倦。例如,患者可能连续几天不休息,不停地逛街、参加聚会等。一般约90%的躁狂发作患者存在活动增多的表现,这与患者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以及神经递质对运动功能的影响有关。
鲁莽行为:做出一些不计后果、鲁莽的行为。比如过度消费、随意与陌生人发生亲密关系、进行高风险的投资等。这是因为患者在情感高涨和思维奔逸的状态下,缺乏对行为后果的理性判断,约70%的躁狂患者会出现这类鲁莽行为。
三、混合发作表现
同时出现抑郁发作和躁狂发作的部分症状,例如在一段时间内既表现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抑郁症状,又同时有情感高涨、活动增多等躁狂症状,但这些症状并非完全同步出现,而是在不同时间段或同一时间段内部分症状交替或混合存在。例如,患者可能在早上情绪低落、无精打采,下午又出现情绪高涨、活动增多的情况。混合发作相对较为复杂,对患者的影响往往更大,约30%的双向情感障碍患者会出现混合发作的情况,其发病机制可能涉及更复杂的神经递质失衡和大脑神经回路的异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