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出血量如何评估
出血评估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依轻重有不同症状表现;实验室检查通过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网织红细胞计数动态监测评估;内镜检查的胃镜和结肠镜可直接观察出血病灶;影像学检查的腹部CT辅助提供脏器形态学信息,血管造影明确出血血管部位。
一、临床表现评估
1.轻度出血:患者一般仅有头晕、乏力等症状,脉搏、血压通常无明显变化,失血量一般在400ml以内,此阶段机体可通过自身代偿维持基本生理功能,对于年轻、无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症状较轻微且恢复相对较快,而对于老年、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会因代偿能力相对较弱而较早出现不适表现。
2.中度出血:患者可出现心悸、出汗、乏力等症状,脉搏增快,一般在100次/分左右,收缩压可正常或轻度降低,失血量约在400-1000ml,此时需要关注患者的血容量变化,不同性别患者可能因身体基础状况不同而对失血的耐受有所差异,女性若处于生理期可能对失血的耐受性相对更差一些,生活方式不健康、有吸烟酗酒等习惯的患者可能会加重身体的不良影响。
3.重度出血:患者会出现休克表现,如烦躁不安、神志不清、皮肤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120次/分)、收缩压<80mmHg等,失血量通常超过1000ml,此阶段无论何种年龄、性别患者都需要紧急处理,病史中有重要脏器疾病的患者预后可能更差,需要立即采取有效的止血及补充血容量等措施。
二、实验室检查评估
1.血红蛋白(Hb)测定:出血后由于血液稀释,Hb浓度降低需要一定时间,一般在出血后3-4小时才出现稀释性降低,通过动态监测Hb变化可评估出血量,轻度出血时Hb下降不明显,中度出血时Hb可降至70-100g/L,重度出血时Hb多低于70g/L,但需注意在急性出血早期,Hb可能还未发生明显变化,不能仅依据单次Hb结果判断出血量,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分析,对于儿童患者,其Hb正常参考值与成人不同,儿童不同年龄段有相应的正常范围,评估时需依据儿童的年龄对应的正常参考值来判断是否有失血及失血程度。
2.红细胞比容(HCT):HCT降低提示有失血,其变化也可用于评估出血量,原理同Hb测定类似,通过监测HCT的动态变化来辅助判断失血情况,在不同年龄、性别患者中,HCT的正常范围不同,需要针对性参考,比如儿童的HCT正常范围随年龄变化,生活方式不健康的患者可能本身存在血液成分的潜在异常,会影响对HCT评估出血量的准确性。
3.网织红细胞计数:出血后网织红细胞可增多,一般在出血后24小时左右开始升高,4-7天达到高峰,可反映骨髓的造血代偿功能,通过网织红细胞计数能间接了解出血后骨髓的反应情况,进而辅助评估出血量,对于有血液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其网织红细胞的反应可能不典型,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老年患者骨髓造血功能相对较弱,网织红细胞的反应可能不如中青年患者明显。
三、内镜检查评估
1.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等部位的出血病灶,明确出血部位,还能初步判断出血的性质,如溃疡、肿瘤等引起的出血,通过内镜下观察病灶的形态、颜色等特征来辅助评估出血量,对于有长期饮酒、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患者,发生消化道溃疡出血的风险较高,内镜检查能更精准地发现病变并评估出血情况。
2.结肠镜检查:对于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结肠镜检查可明确结肠及直肠部位的出血病灶,有助于评估下消化道的出血量及出血原因,比如炎症性肠病、结肠息肉等导致的出血,不同年龄患者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有所差异,儿童下消化道出血相对少见,多与先天性肠道畸形等有关,而中老年患者可能更多与肿瘤、息肉等有关,通过结肠镜检查能针对性评估相应情况。
四、影像学检查评估
1.腹部CT检查:对于某些消化道出血原因不明的患者,腹部CT检查可了解腹腔内脏器的情况,如肝脏、胰腺等是否有病变导致的出血,有助于间接评估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来源及大致出血量,但对于消化道腔内的细微病变显示不如内镜检查,在评估出血量方面主要是辅助提供相关脏器的形态学信息,不同性别患者腹部脏器的解剖结构略有差异,可能影响CT检查对出血评估的准确性,肥胖患者由于腹部脂肪厚可能会影响CT图像的清晰度。
2.血管造影检查:对于经内镜等检查仍不能明确出血部位的患者,血管造影检查可明确出血的血管及部位,尤其适用于动脉性出血的诊断,通过注入造影剂显示出血的血管情况来评估出血量,该检查有一定的创伤性,对于儿童及老年患者需谨慎考虑其耐受性,儿童血管较细,操作难度相对较大,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心肾功能不全等情况影响检查的安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