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腰肌劳损
急性腰肌劳损是腰部软组织因突然过度牵拉等引起的急性损伤,病因包括腰部肌肉力量不足、姿势不当、突然外力作用,临床表现有腰部疼痛、活动受限、肌肉痉挛,诊断靠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急性期需休息、冷敷,康复期有物理治疗、康复锻炼,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急性腰肌劳损是腰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因突然受到过度牵拉而引起的急性损伤,常发生于搬抬重物、腰部突然扭转等情况。
二、病因
1.腰部肌肉力量不足:长期缺乏锻炼的人群,腰部肌肉力量相对较弱,在进行一些需要腰部用力的活动时,容易发生急性劳损。例如,长期伏案工作的办公室人群,腰部肌肉得不到有效锻炼,力量较弱,当突然弯腰搬东西时,就可能引发急性腰肌劳损。
2.腰部姿势不当:长时间保持不良的腰部姿势,如弯腰驼背、久坐等,会使腰部肌肉处于持续紧张状态,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增加了急性损伤的风险。比如,一些长时间开车的司机,长时间保持弯腰前倾的姿势,腰部肌肉容易疲劳,进而诱发急性腰肌劳损。
3.突然的外力作用:当腰部受到突然的外力,如搬抬过重的物体、腰部突然扭转、腰部受到撞击等,超过了腰部肌肉等软组织的承受限度,就会导致急性腰肌劳损。例如,在搬重物时,姿势不正确或者物体过重,使得腰部肌肉突然受到过度牵拉而受伤。
三、临床表现
1.腰部疼痛:疼痛较为剧烈,可呈持续性钝痛或刺痛,在腰部活动时疼痛会加重,休息后可有所缓解,但一般难以完全消除。例如,患者在站立、弯腰、转身等动作时,腰部疼痛明显加剧。
2.腰部活动受限:由于腰部疼痛和肌肉痉挛,患者的腰部活动会受到限制,不能自如地进行前屈、后伸、旋转等动作。比如,患者难以正常弯腰拾取地上的物品,转身时也会感到困难。
3.肌肉痉挛:受伤的腰部肌肉可出现痉挛,触摸时可感觉到肌肉紧张、发硬,用手按压痉挛的肌肉会有明显的疼痛感。
四、诊断方法
1.病史询问: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经过,包括是否有腰部突然受力、不良姿势等情况。
2.体格检查:医生会对腰部进行体格检查,观察腰部有无红肿、畸形等情况,通过按压腰部特定部位来判断疼痛的位置和程度,检查腰部的活动范围等。例如,按压腰部两侧的肌肉,查看患者是否有明显的压痛。
3.影像学检查:一般情况下,急性腰肌劳损的患者影像学检查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如X线检查可能无异常发现,但对于一些需要排除其他腰部疾病的患者,可能会进行CT或MRI检查,以排除腰椎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
五、治疗与康复
1.急性期处理
休息:患者应尽量卧床休息,减少腰部的活动,以减轻疼痛和肌肉痉挛。一般建议卧床休息1-2周,避免腰部再次受力。
冷敷:在受伤后的24-48小时内,可以进行局部冷敷,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3-4次,冷敷可以减轻局部肿胀和疼痛。
2.康复治疗
物理治疗:急性期过后,可以进行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针灸、红外线照射等。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按摩可以放松腰部肌肉,减轻疼痛;针灸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腰部的气血运行;红外线照射可以改善腰部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
康复锻炼:在疼痛缓解后,患者可以逐渐进行腰部的康复锻炼,如仰卧位拱桥运动、飞燕式运动等。仰卧位拱桥运动是患者仰卧在床上,双膝屈曲,以足跟、双肘、头部当支点,抬起骨盆,尽量把腹部与膝关节抬平,坚持几秒后缓慢放下,重复进行;飞燕式运动是患者俯卧在床上,双臂放于身体两侧,双腿伸直,然后将头、上肢和下肢用力向上抬起,离开床面,形似飞燕,坚持几秒后放松,重复进行。康复锻炼可以增强腰部肌肉力量,预防病情复发。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发生急性腰肌劳损相对较少,但如果有腰部突然受力的情况,如被大力牵拉等,也可能出现。儿童在治疗时应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方法,如休息、适当的轻柔按摩等,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身体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同时,要注意教育儿童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不良姿势导致腰部问题。
2.老年人:老年人腰部肌肉、韧带等组织相对松弛,且可能伴有骨质疏松等情况。发生急性腰肌劳损后,康复时间可能相对较长。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过度的物理治疗刺激,如按摩力度不宜过大。同时,老年人应加强腰部肌肉的锻炼,但要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慢走等,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腰部损伤。
3.孕妇:孕妇由于腹部增大,腰部的负担加重,容易发生腰部问题。孕妇发生急性腰肌劳损时,休息是非常重要的。在康复锻炼方面,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腰部肌肉锻炼,如简单的腰部伸展运动,但要避免大幅度的腰部扭转等动作。同时,要注意保持正确的站立和坐姿,减轻腰部的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