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肝内胆管结石什么意思
多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是左右肝管分叉处以上胆管有多个结石的病症,各年龄段可发病,30-50岁多见,与生活方式、胆道感染病史等相关,有无症状、腹痛、黄疸、胆道感染等表现,可通过腹部超声、CT、MRCP等检查诊断,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儿童和老年患者有其特殊诊疗要点。
一、定义
多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是指左右肝管分叉处以上的胆管内存在多个结石的病症,是肝内胆管结石的一种类型,肝内胆管结石是胆管结石的一种类型,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枝胆管内的结石。
二、发病相关因素
1.年龄与性别: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30-50岁人群,性别差异方面,男性和女性均有发病,暂无明确的性别倾向性导致发病率有显著差异的绝对证据,但可能与胆汁成分等因素有一定关联,不过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
2.生活方式:长期低纤维、高脂肪饮食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比如长期大量摄入高脂肪食物会使胆汁中胆固醇等成分比例改变,易形成结石核心;饮水过少会导致胆汁浓缩,也利于结石形成。有胆道蛔虫病史的人群,蛔虫残体或虫卵可成为结石的核心,增加多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病几率。
3.病史影响:既往有胆道感染病史者,感染会引起胆管黏膜损伤、炎症反应,导致胆汁中的有形成分易于沉积形成结石,若胆管炎症反复发作未得到有效控制,就可能逐渐发展为多发性肝内胆管结石。
三、临床表现
1.无症状情况:部分患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多在体检做腹部超声等检查时偶然发现。这是因为结石未引起胆管梗阻或严重炎症,对机体的影响较小,所以患者没有自觉不适。
2.有症状情况
腹痛:常表现为右上腹或上腹部隐痛、胀痛或绞痛,疼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这是由于结石刺激胆管,引起胆管痉挛或胆管梗阻导致胆道压力升高所致。例如结石引起胆管部分梗阻时,胆汁排出不畅,胆管内压力升高,刺激胆管平滑肌收缩,就会引发疼痛。
黄疸:当结石造成胆管梗阻时,可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同时可伴有尿色加深、粪便颜色变浅等。这是因为胆管梗阻后,胆汁中的胆红素反流入血,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从而出现黄疸表现。
胆道感染症状:若合并胆道感染,可出现发热、寒战等症状,体温可高达38-39℃甚至更高,同时伴有腹痛加剧、黄疸加深等表现,这是由于细菌在梗阻的胆管内繁殖,引起胆管炎症反应加重。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肝内胆管结石的位置、大小、数量等情况,表现为胆管内强回声光团,后方伴有声影,同时可观察胆管有无扩张等情况。例如通过腹部超声可以发现肝内胆管内多个强回声病灶,伴有声影,胆管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扩张。
CT检查:对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也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对于超声检查不易明确诊断的病例,CT可以更清晰地显示结石的部位、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能发现较小的结石以及是否合并肝实质的病变,如肝萎缩等情况。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能更直观、清晰地显示胆管系统的形态,对于多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可以明确结石在胆管内的分布范围、胆管梗阻的部位等,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五、治疗相关要点
1.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根据结石的分布、肝内胆管病变情况等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如肝部分切除术,适用于病变局限于某一肝叶或肝段且伴有明显肝组织萎缩的患者,因为这部分肝组织已失去正常功能,且易反复发作感染等;胆管切开取石术,适用于结石分布较局限、胆管狭窄不严重的患者,通过手术切开胆管取出结石。
2.非手术治疗:对于一些病情较轻、暂时不适合手术的患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利胆排石等对症处理,通过使用一些利胆药物促进胆汁排泄,帮助小的结石排出,但非手术治疗一般只能起到缓解症状等作用,难以彻底清除结石,对于多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六、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患者:儿童多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病,由于儿童的胆道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在诊断时需谨慎选择检查方法,尽量避免过多接受辐射性检查,如能采用超声等无创检查优先采用。治疗上需更加谨慎评估手术风险,因为儿童的肝组织再生能力虽较强,但手术对其生长发育等的影响需要充分考虑,非手术治疗的选择也需权衡利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老年患者:老年多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诊断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检查和治疗的影响,例如在进行手术评估时,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情况能否耐受手术。治疗上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更加谨慎选择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非手术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基础疾病的影响,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