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缺血性结肠炎
缺血性结肠炎是结肠血液供应不足致肠道缺血的疾病,发病与血管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栓塞或血栓形成)和血流动力学因素(低血压、血管收缩)相关,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及其他表现,诊断靠结肠镜、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药物、手术治疗,预后因病情而异,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人群需特殊注意。
发病机制
1.血管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肠系膜血管狭窄或阻塞的常见原因之一。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升高,尤其是50岁以上人群更容易受到影响。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血流阻力增加,当血管狭窄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影响结肠的血液供应。例如,肠系膜上动脉的粥样硬化病变可能会逐渐阻碍其分支向结肠的供血,导致局部缺血。
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心脏疾病如心房颤动时,心腔内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随血液循环栓塞肠系膜血管。另外,血管本身的血栓形成也可导致血管堵塞,使相应供血区域的结肠缺血。对于有房颤病史的患者,发生缺血性结肠炎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房颤易造成栓子脱落引发血管栓塞。
2.血流动力学因素
低血压:如严重脱水、大量失血、休克等情况导致全身血压降低,使肠道的血流灌注减少。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衰退,对低血压的耐受性更差,在发生低血压时更容易出现结肠缺血。例如,老年人在急性腹泻导致脱水后,若未及时补充水分和纠正低血压,就可能引发缺血性结肠炎。
血管收缩:某些药物(如血管收缩剂)的使用或应激状态下体内儿茶酚胺等血管活性物质分泌增加,可引起肠系膜血管收缩,减少结肠的血液供应。长期服用血管收缩相关药物的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肠道供血情况。
临床表现
1.腹痛
多为突发的左下腹或下腹绞痛,也可表现为弥漫性腹痛。疼痛程度不一,部分患者疼痛较为剧烈。腹痛的发生与结肠缺血导致的肠道痉挛、炎症刺激有关。例如,缺血区域的结肠平滑肌痉挛可引起阵发性绞痛。
2.腹泻
大便多为稀便或血便。便血是缺血性结肠炎较常见的表现,出血可呈点滴状、果酱样或大量便血。这是因为缺血导致结肠黏膜损伤、糜烂,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渗出到肠道内随大便排出。
3.其他表现
病情较轻者可能仅有轻微腹痛、腹泻,无明显便血;病情较重者可能出现发热、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肠坏死、穿孔等并发症,表现为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
诊断方法
1.结肠镜检查
是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重要手段。在结肠镜下可见病变部位的结肠黏膜呈特征性改变,如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病变多呈节段性分布,与正常黏膜界限清楚。例如,病变区域黏膜可出现散在的红斑、出血点,严重时可见溃疡形成,溃疡可呈纵行或横行,周围黏膜充血水肿明显。
2.影像学检查
腹部血管造影:可显示肠系膜血管的狭窄、阻塞等情况,有助于明确缺血的部位和血管病变情况。但该检查为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时考虑使用。
CT血管成像(CT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无创性地显示肠系膜血管的形态,对于评估血管病变有一定帮助。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肠系膜动脉是否存在狭窄、阻塞等情况,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治疗与预后
1.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对于因低血压导致缺血的患者,需要积极补充血容量,提升血压,改善肠道的血流灌注。
药物治疗:使用改善肠道微循环的药物,如前列腺素类似物等,以增加肠道血液供应。若存在感染迹象,可根据情况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由医生决定,不涉及具体药物剂量等服用指导。
手术治疗:对于出现肠坏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需进行手术治疗,如坏死肠段切除术等。
2.预后
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症状可逐渐缓解,黏膜损伤可逐渐修复。但对于病情严重、出现并发症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可能会遗留肠道功能障碍等问题。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且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预后相对younger人群可能更差一些;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缺血性结肠炎的预后也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肠道的血液供应和恢复能力。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对缺血的耐受性差,发生缺血性结肠炎时病情可能进展较快,且恢复相对较慢。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肠道症状,加强基础疾病的管理,如控制血压、血糖等,以降低缺血性结肠炎的发生风险和改善预后。
2.有基础疾病人群:如患有心血管疾病(房颤、冠心病等)、糖尿病等疾病的人群,本身存在血管病变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因素,更容易发生缺血性结肠炎。这类人群需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定期进行肠道相关检查的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缺血性结肠炎。例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以减少血管病变的进展,降低肠道缺血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