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有哪些
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包括肠道本身病变、全身性疾病累及肠道及其他原因。肠道本身病变有肿瘤(良恶性)、炎症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血管病变(血管畸形、Dieulafoy病变);全身性疾病累及肠道有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其他原因有医源性因素(肠道活检或手术并发症、药物副作用)和外伤。
一、肠道本身病变引起下消化道出血
1.肠道肿瘤
良性肿瘤:如肠道的腺瘤等,虽然是良性,但也可能引起出血。腺瘤的发生与肠道黏膜的异常增生有关,长期存在的腺瘤有一定的恶变倾向,进而影响肠道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出血。从发病年龄来看,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一般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可能增加腺瘤发生风险。
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直肠癌等。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遗传因素方面,家族中有结肠直肠癌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增高;环境因素如长期接触化学致癌物质、吸烟等;饮食因素中,长期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是重要的诱发因素。恶性肿瘤细胞浸润肠道组织,破坏血管等结构,导致出血。
2.肠道炎症性疾病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免疫异常、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肠道黏膜持续处于炎症状态,出现充血、水肿、溃疡等病变,病变部位的血管容易破裂出血。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人群,生活方式中精神压力大等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
克罗恩病:也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因可能与免疫、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肠道全层受累,病变呈节段性分布,肠黏膜出现裂隙状溃疡等,容易导致出血。发病年龄多在15-30岁,生活方式方面,吸烟可能增加克罗恩病的发病风险和病情严重程度。
3.肠道血管病变
血管畸形:包括先天性血管畸形和获得性血管畸形等。先天性血管畸形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发育异常所致;获得性血管畸形可能与肠道慢性缺血、炎症等因素有关。血管畸形处的血管结构异常,容易破裂出血。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生,一般没有特定的性别差异,但血管畸形导致的出血可能反复发生。
Dieulafoy病变:是一种发生在胃肠道的局限性、浅表性黏膜下动脉畸形,动脉管径明显大于周围血管,且管壁结构异常,容易破裂出血。常见于胃,但也可发生在肠道,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相对多见,发病机制可能与局部血管发育异常及黏膜损伤等因素有关。
二、全身性疾病累及肠道引起下消化道出血
1.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是参与止血的重要成分,血小板减少时,肠道黏膜出血倾向增加,容易引起下消化道出血。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儿童和青年中相对多见,女性发病可能有一定特点,生活方式一般无特殊,但患病后需注意避免外伤等加重出血的因素。
血友病:是一组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由于凝血因子Ⅷ或Ⅸ缺乏,导致凝血功能异常。肠道等部位容易出现出血症状,男性发病居多,多有家族遗传病史,自幼发病,在生活中需特别注意避免创伤等导致出血的情况。
2.结缔组织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可累及肠道,引起肠道血管炎等病变,导致肠道出血。该病多见于女性,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发病与自身免疫紊乱、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患者需要长期规范治疗,生活中要注意避免日晒等诱发因素。
结节性多动脉炎:是一种累及中、小动脉的坏死性血管炎,肠道是常见的受累部位之一,血管炎导致肠道血管受损出血。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多于女性,病因可能与感染、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
三、其他原因引起下消化道出血
1.医源性因素
肠道活检或手术并发症:在进行肠道内镜检查时的活检,可能导致肠道黏膜损伤出血;肠道手术过程中,如果止血不彻底等,术后可能出现肠道出血。例如,结肠镜活检后,一般少量出血可自行停止,但如果活检部位较深或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等,可能出现较大量出血。不同患者因个体差异,医源性出血的风险和表现不同,年龄较小的患者由于肠道黏膜等更娇嫩,医源性损伤出血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可能引起肠道出血,如非甾体类抗炎药,这类药物可抑制环氧酶,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影响胃肠道黏膜的保护机制,导致黏膜损伤出血。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有胃肠道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肠道出血的风险增加,不同个体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出现出血的时间和程度也有差异。
2.外伤
腹部外伤可能直接导致肠道损伤出血,如车祸、坠落等导致的腹部创伤,肠道受到外力撞击,出现破裂等情况引起出血。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都可能发生,儿童由于活动特点可能更容易发生意外外伤导致肠道损伤出血,外伤后出血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肠道损伤的程度和范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