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道炎怎么回事
反流性食道炎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炎症性病变,发病机制涉及抗反流屏障结构与功能异常、食管清除作用降低、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降低;临床表现有典型症状(烧心、反流)和非典型症状(胸痛、吞咽困难);诊断方法包括内镜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食管压力测定;治疗与预防包括一般治疗(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药物治疗及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等预防措施。
一、反流性食道炎的定义
反流性食道炎是一种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炎症性病变,内镜下表现为食管黏膜的破损,即食管糜烂和(或)食管溃疡。
二、发病机制
(一)抗反流屏障结构与功能异常
食管下括约肌(LES)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的重要结构。当LES压力降低、LES长度缩短等情况发生时,抗反流屏障功能减弱,易导致胃内容物反流。例如,某些因素可引起LES压力降低,如高脂肪饮食、巧克力、咖啡因等,会影响LES的正常功能,增加反流性食道炎的发生风险。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人由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减退,相对更易出现LES压力降低的情况;而对于有肥胖问题的人群,腹腔压力增高也会影响LES功能,促使反流发生。
(二)食管清除作用降低
正常情况下,食管通过蠕动等方式将反流的胃内容物清除。但当食管蠕动减弱或食管廓清能力降低时,反流物在食管内停留时间延长,对食管黏膜的刺激增加。比如,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可能影响食管的蠕动功能,导致食管清除作用下降,从而增加反流性食道炎的发病概率。不同性别在这方面可能没有显著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下,长期吸烟、饮酒的人群,其食管清除作用可能受到影响,因为吸烟、饮酒会对食管的正常生理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三)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降低
食管黏膜的屏障功能包括上皮前、上皮、上皮后屏障等,能够抵御反流物的损伤。当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降低时,反流物更容易损伤食管黏膜。例如,长期服用某些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可能会破坏食管黏膜屏障,使食管黏膜对反流物的抵抗力下降,增加反流性食道炎的发生风险。不同病史的人群,如有消化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其食管黏膜屏障功能可能本身就存在一定问题,更易患上反流性食道炎。
三、临床表现
(一)典型症状
1.烧心: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多在餐后1小时出现,卧位、弯腰或腹压增高时可加重。不同年龄人群烧心表现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儿童可能表述不清,需家长仔细观察其是否有异常的哭闹、拒食等情况来判断。
2.反流:胃内容物在无恶心和不用力的情况下涌入咽部或口腔的感觉,反流物多呈酸性,此时称为反酸。
(二)非典型症状
1.胸痛:疼痛可发生在胸骨后,疼痛性质多样,可放射至心前区、肩部、颈部等,易被误诊为心绞痛。不同性别在胸痛表现上可能无特异性差异,但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需注意与心绞痛等疾病鉴别。
2.吞咽困难:部分患者可出现吞咽困难,初期可因食管炎引起继发性食管痉挛而出现间歇性吞咽困难,后期可因食管瘢痕形成狭窄,吞咽困难呈持续性。
四、诊断方法
(一)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是诊断反流性食道炎最准确的方法,并能判断反流性食道炎的严重程度和有无并发症,结合活检还可以与其他原因引起的食管炎和其他食管病变(如食管癌等)作鉴别。不同年龄人群在内镜检查时需注意操作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儿童可能需要在麻醉下进行内镜检查。
(二)24小时食管pH监测
通过监测食管腔内pH值的变化,了解食管是否存在过度酸反流,对诊断反流性食道炎有重要价值,尤其适用于内镜检查无阳性发现但有典型反流症状的患者。
(三)食管压力测定
可测定LES的压力、长度等,有助于评估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对诊断反流性食道炎有一定帮助。
五、治疗与预防
(一)一般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抬高床头15-20cm,可减少夜间反流;避免睡前3小时进食,白天进餐后不宜立即卧床;减少引起腹压增高的因素,如肥胖者应减轻体重;避免食用使LES压力降低的食物,如高脂肪、巧克力、咖啡等。不同年龄人群的生活方式调整需根据其特点进行,儿童要注意合理的饮食和睡眠安排,避免影响生长发育;老年人则要注意活动的适度性,防止因活动不当导致腹压增高。
2.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会加重食管黏膜的损伤,不利于反流性食道炎的恢复,所以患者应戒烟限酒。
(二)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等)、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等,这些药物可以通过不同机制来缓解反流性食道炎的症状,促进食管黏膜的修复,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病情等因素由医生决定。
(三)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反流性食道炎的关键,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维持正常体重、避免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对于有反流性食道炎病史的人群,更要注重长期的预防,定期复查,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和治疗方案,以减少复发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