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消化道出血是怎么回事
老年人消化道出血指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病因有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消化道肿瘤等,临床表现有呕血黑便、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贫血表现等,诊断可用胃镜、结肠镜、血常规、粪便隐血试验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补充血容量、止血治疗,预防需合理用药、积极治基础病、健康生活,老年人自身及家属需重视,定期体检,不适即就医,配合治疗,遵健康方式用药降风险
一、定义
老年人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腺、胆道等部位发生的出血,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
二、常见病因
1.消化性溃疡:
老年人胃十二指肠黏膜修复能力下降,且常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易引发消化性溃疡导致出血。研究显示,约有一定比例的老年人消化道出血是由消化性溃疡引起,幽门螺杆菌感染会破坏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增加溃疡发生风险,进而导致出血。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多因老年人患有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回流受阻而曲张,当曲张静脉破裂时就会引起大量出血。在有肝硬化病史的老年人群中,这是较为严重的消化道出血病因之一,肝硬化使肝脏对门静脉血流的阻力增加,促使静脉曲张形成。
3.急性胃黏膜病变:
老年人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受到严重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等应激状态时,易发生急性胃黏膜病变导致出血。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应激状态下会引起胃黏膜血管收缩、缺血,导致黏膜损伤出血。
4.消化道肿瘤:
如胃癌、结肠癌等,肿瘤生长过程中会侵蚀血管引起出血。随着年龄增长,消化道肿瘤的发生率升高,老年人患消化道肿瘤导致出血的情况并不少见,肿瘤组织坏死、溃疡形成可破坏血管引发出血。
三、临床表现
1.呕血与黑便:
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时,常表现为呕血,呕吐物可为鲜红色或咖啡色;若出血速度较慢,血液在胃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血红蛋白与肠道内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粪便则呈黑色柏油样便。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出血量较大时,老年人可出现头晕、心慌、乏力、出汗、四肢厥冷、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等表现。这是因为大量失血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引起。
3.贫血表现:
长期慢性出血可导致老年人出现面色苍白、头晕、耳鸣、记忆力下降等贫血症状,短时间内大量出血也可引起贫血相关表现。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
是诊断消化道出血病因的首选方法,可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等部位的黏膜情况,明确出血部位和病因,一般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检查较为适宜,此时诊断阳性率较高。
2.结肠镜检查:
对于考虑下消化道出血的老年人,结肠镜检查有助于发现结肠及回盲部的病变,如肿瘤、炎症、血管畸形等引起的出血。
3.血常规:
可了解老年人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情况,评估贫血程度,出血后血红蛋白浓度下降通常需要一定时间,早期可能无明显变化。
4.粪便隐血试验:
可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微量血液,对消化道少量出血有辅助诊断意义。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让老年人卧床休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引起窒息;必要时吸氧。
2.补充血容量:
根据老年人的失血情况补充液体和血液制品,纠正休克,维持有效血液循环。
3.止血治疗:
药物止血:可使用抑酸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等,提高胃内pH值,促进血小板聚集和止血,减少再出血风险;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使用生长抑素类药物减少门静脉血流,降低门静脉压力。
内镜下止血:如胃镜下发现出血病灶,可通过内镜进行止血治疗,如注射止血、电凝止血、钛夹夹闭等。
手术治疗:对于内科治疗无效、出血情况严重的老年人,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消化道肿瘤引起的出血可能需要行肿瘤切除手术等。
六、预防措施
1.合理用药:
老年人需用药时,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如需使用可同时加用胃黏膜保护剂。
2.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对于患有肝硬化等易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应积极治疗,控制病情发展,定期复查,监测门静脉压力等情况,预防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3.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规律的饮食,避免暴饮暴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适当运动,保持健康体重,减少消化道疾病的发生风险。
七、特殊人群(老年人)温馨提示
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减退,对出血的耐受能力较差,一旦发生消化道出血,病情变化较快。因此,老年人应定期进行体检,早期发现消化道疾病并及时治疗;在出现呕血、黑便、头晕等不适症状时,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家属应密切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协助老年人配合医生的检查和治疗,给予老年人心理支持,让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提醒老年人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用药原则,降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