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的区别
牙髓炎是牙髓组织炎性病变,由细菌感染等致牙髓炎症反应,有自发性、阵发性等疼痛特点,早期影像学可能无明显异常,发病机制是细菌经牙体缺损处侵入牙髓引发免疫炎症,治疗为保存活髓或根管治疗;根尖周炎是牙根尖周围组织炎症性疾病,多由牙髓炎发展而来,急性与慢性表现不同,影像学有相应表现,发病机制是牙髓炎扩散及其他刺激致根尖周炎症,治疗为急性缓解疼痛引流后根管治疗等;特殊人群如儿童、妊娠期女性、老年人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变范围
1.牙髓炎:是指发生于牙髓组织的炎性病变,牙髓是包含神经血管的疏松结缔组织,位于牙齿内部的牙髓腔内。主要是由于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牙髓组织的炎症反应。
2.根尖周炎:是指发生在牙根尖周围组织,如根尖周膜、牙槽骨等的炎症性疾病,病变范围涉及牙根尖周围组织。多由牙髓炎发展而来,细菌及其毒素通过根尖孔累及根尖周组织。
二、临床表现
1.疼痛特点
牙髓炎:疼痛具有自发性、阵发性,疼痛性质较为剧烈,疼痛不能自行定位,往往放射至同侧头面部,疼痛在夜间时通常会加重,温度刺激可使疼痛加剧或诱发疼痛,去除刺激后疼痛仍可持续一段时间。例如深龋接近牙髓时,遇冷热刺激会引起疼痛,但刺激去除后疼痛很快消失,而牙髓炎时冷热刺激可引发较剧烈且持续的疼痛。
根尖周炎:急性根尖周炎早期患牙有轻微疼痛,能定位,患牙有浮出感,咀嚼时疼痛明显,咬合时先接触患牙就会引起疼痛;随着病情发展,疼痛加剧,呈持续性、搏动性跳痛,患者不敢咀嚼,疼痛可放散到头面部,疼痛范围相对局限于患牙及其周围区域;慢性根尖周炎一般无明显自发痛,可有咀嚼不适、患牙咬合无力等表现,部分患者可在患牙附近发现窦道。
2.牙齿相关表现
牙髓炎:检查可见患牙有龋坏等导致牙髓暴露或接近暴露的病灶,探诊时牙髓敏感,温度测试反应异常,可出现敏感或激发痛。
根尖周炎:急性根尖周炎患牙叩痛明显,牙齿可能有松动;慢性根尖周炎患牙可发现有龋坏、充填体等,牙龈上可能有窦道口,窦道口处按压可有脓液溢出,牙齿可有轻度松动或无明显松动。
三、影像学表现
1.牙髓炎:早期影像学检查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发展,牙髓组织炎症水肿,牙髓腔可能无明显形态改变,但可通过牙髓活力测试等辅助检查来协助诊断。
2.根尖周炎:急性根尖周炎早期X线片可能无明显特异性改变,病变发展到一定阶段,可见根尖周组织影像模糊,根尖周膜间隙增宽;慢性根尖周炎X线片表现为根尖周有低密度影像,如根尖周肉芽肿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根尖周囊肿则可见边界清楚的圆形透射区,周围有一圈阻射白线。
四、发病机制差异
1.牙髓炎:主要是细菌通过牙体缺损处(如龋洞、楔状缺损等)侵入牙髓,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引发牙髓的免疫炎症反应,牙髓组织充血、水肿,压力增加,刺激牙髓神经引起疼痛。例如变形链球菌等常见致龋菌在口腔内发酵产酸,侵蚀牙体硬组织,进而感染牙髓。
2.根尖周炎:多数是牙髓炎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炎症向根尖周组织扩散所致。细菌及其毒素通过根尖孔到达根尖周组织,引起根尖周组织的炎症反应,开始是血管扩张、渗出,随着病情进展,组织坏死、液化,形成脓肿等病变。此外,物理、化学刺激也可能导致根尖周炎,如根管治疗时器械超出根尖孔、充填材料刺激根尖周组织等。
五、治疗原则差异
1.牙髓炎:治疗主要是保存活髓或去除牙髓保存患牙。保存活髓的方法有直接盖髓术、间接盖髓术、牙髓切断术等,适用于年轻恒牙早期牙髓炎、露髓孔较小等情况;去除牙髓的方法是根管治疗术,适用于大部分牙髓炎患者,通过清除根管内感染物质,严密充填根管,消除炎症,保留患牙。
2.根尖周炎:急性根尖周炎首先要缓解疼痛,建立引流,可通过开髓引流,使根尖周的脓液通过根管引流到口腔;急性期缓解后进行根管治疗。慢性根尖周炎主要是通过根管治疗来清除根管内感染物,促进根尖周病变的愈合,对于根尖周病变较大的患者可能需要配合根尖手术等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如成人典型,儿童可能仅表现为哭闹、不愿进食等。在治疗时需考虑儿童的配合度,尽量采用温和的治疗方式,根管治疗时要注意器械的使用,避免损伤恒牙胚等。同时,儿童的口腔卫生维护至关重要,家长应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减少龋病发生从而降低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的发病风险。
2.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患牙髓炎或根尖周炎时,治疗需谨慎。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无明显不良影响的治疗时机和方法。急性炎症期可先进行简单的开髓引流等应急处理,避免在妊娠早期和晚期进行复杂的根管治疗等操作,以减少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
3.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全身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等,这会影响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的治疗和预后。在治疗前需评估老年人的全身健康状况,控制好基础疾病。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操作的轻柔,避免过度刺激导致疼痛等不适加重,同时要加强口腔卫生指导,提高老年人的口腔健康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