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牙龈出血怎么回事
夜里牙龈出血可能由局部口腔因素(牙龈炎、牙周炎、牙齿局部创伤)、全身性疾病因素(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紊乱、其他全身性疾病)、药物因素及生活方式因素(口腔卫生不良、吸烟、饮食不均衡)引起,出现该情况应及时就医检查,同时保持良好口腔卫生、均衡饮食、戒烟等,特殊人群需针对自身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预防。
一、局部口腔因素
1.牙龈炎:牙菌斑、牙结石等局部刺激物长期堆积,会引发牙龈的炎症反应。在夜间,人体唾液分泌相对减少,口腔自洁作用减弱,局部细菌更容易滋生繁殖,刺激牙龈组织,导致牙龈出血。例如,有研究表明,约70%-80%的牙龈出血患者是由牙龈炎引起,菌斑指数高的人群发生牙龈出血的概率显著高于菌斑指数低的人群。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儿童若口腔卫生不佳,也易患牙龈炎出现夜间牙龈出血;成年人长期吸烟、口腔卫生习惯差等情况更易诱发。
2.牙周炎:牙周炎是牙龈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牙周袋形成,牙周组织遭到破坏。夜间睡眠时,炎症部位的血管可能因体位变化等因素,通透性增加,容易破裂出血。牙周炎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但近年来由于口腔卫生意识差异等因素,年轻人中也有发病趋势。有数据显示,牙周炎患者牙龈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且病情越严重,出血情况可能越频繁。
3.牙齿局部创伤:如夜间睡眠中不小心咬到硬物,或刷牙时用力不当等造成牙齿周围牙龈组织的创伤,会引起牙龈出血。这种情况在有不良咀嚼习惯或刷牙方法不正确的人群中更易发生,不同年龄均可出现,年轻人可能因饮食不注意或运动时碰撞牙齿等导致创伤,老年人牙齿本身可能存在一些隐裂等情况也易引发创伤性牙龈出血。
二、全身性疾病因素
1.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从而出现牙龈出血。例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由于体内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过多,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夜间容易出现牙龈出血症状。该疾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儿童及成年人都有发病可能,儿童发病可能与自身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善等有关,成年人则可能因感染、药物等因素诱发。
白血病: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会影响血小板的生成和功能,同时白细胞异常增生可能浸润牙龈组织,导致牙龈出血。白血病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相对多见,患者除了夜间牙龈出血外,还常伴有发热、贫血、乏力等全身症状。研究发现,白血病患者中牙龈出血的发生率较高,且出血往往较难止住。
2.内分泌紊乱:
妊娠期牙龈炎:女性妊娠期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雌激素水平升高,使牙龈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牙龈炎症和出血。妊娠期女性夜间也可能出现牙龈出血情况,一般在妊娠2-3个月后开始出现,随着妊娠进展可能逐渐加重。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口腔内易发生感染,同时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容易引发牙龈炎症,导致牙龈出血。糖尿病患者各个年龄段都有,尤其是中老年人较多见,长期高血糖未得到有效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发生牙龈出血的风险明显增加。
3.其他全身性疾病:如肝脏疾病,肝功能受损会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牙龈出血。肾脏疾病导致肾功能不全时,也可能影响体内凝血相关物质的代谢,出现牙龈出血现象。这些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牙龈出血往往不是单一的口腔症状,常伴有相应疾病的其他表现,需要结合全身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三、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的长期服用可能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牙龈出血。例如,长期服用抗凝血药物如华法林等,会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增加出血倾向,包括牙龈出血。不同年龄服用此类药物的人群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老年人因基础疾病可能更常服用抗凝血药物,在服用过程中需密切关注口腔出血情况。
四、生活方式因素
1.口腔卫生不良:长期不刷牙或刷牙不彻底,口腔内食物残渣、菌斑、牙结石堆积,容易引发牙龈炎症,导致夜间牙龈出血。儿童如果家长没有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更容易出现口腔卫生不良进而牙龈出血;成年人如果工作繁忙等原因忽视口腔清洁,也易出现该问题。
2.吸烟:吸烟会影响口腔局部的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刺激牙龈组织,使牙龈更容易发炎出血。吸烟者无论年龄大小,相比不吸烟者更易出现牙龈出血情况,且吸烟量越大,牙龈出血的发生率可能越高。
3.饮食不均衡:缺乏维生素C等营养素时,会影响牙龈的健康,导致牙龈脆弱易出血。例如长期挑食、偏食的人群,尤其是儿童,容易出现维生素C缺乏,进而引发牙龈出血。老年人如果饮食结构不合理,也可能存在维生素等营养素摄入不足的情况。
当出现夜里牙龈出血情况时,应及时就医,进行口腔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均衡饮食、戒烟等对于预防夜里牙龈出血也非常重要。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女性要注重孕期口腔保健;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等,以减少牙龈出血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