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的病因多样,包括肠道感染性因素(如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肠道非感染性因素(如炎症性肠病、肠道吸收不良综合征、肠道肿瘤、功能性肠病、药物因素)以及全身性疾病因素(如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其他全身性疾病),不同病因导致的腹泻表现和机制各有不同
一、肠道感染性因素
1.细菌感染:某些细菌可引发慢性腹泻,例如大肠杆菌感染。大肠杆菌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进入人体肠道,在肠道内繁殖并释放毒素,导致肠道黏膜炎症,影响肠道的正常吸收和分泌功能,从而引起腹泻。研究表明,在一些慢性腹泻患者中,可检测到特定类型大肠杆菌的感染。
2.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是常见的引起儿童慢性腹泻的病毒之一,而对于成人,诺如病毒也可导致慢性腹泻。病毒感染肠道后,会损伤肠道上皮细胞,影响肠道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使得水分和电解质不能被正常吸收,进而引发腹泻。例如轮状病毒感染在婴幼儿群体中较为常见,可造成较长时间的腹泻病程。
3.寄生虫感染:如贾第虫、阿米巴原虫等寄生虫感染肠道后,会在肠道内寄生并破坏肠道组织。贾第虫可附着在肠道黏膜上,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慢性腹泻。这类寄生虫感染往往与不卫生的饮食或生活环境有关,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或人群中更易发生。
二、肠道非感染性因素
1.炎症性肠病
克罗恩病:这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可累及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多见于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其发病机制与免疫异常有关,肠道黏膜出现慢性炎症、溃疡等病变,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腹泻、腹痛、体重下降等症状。研究发现,克罗恩病患者的肠道黏膜存在淋巴细胞浸润等免疫相关的病理改变。
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病变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肠道黏膜发生炎症、溃疡,导致肠道分泌增加、吸收功能障碍,从而引起腹泻,常伴有黏液脓血便等症状。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也与自身免疫反应密切相关,患者肠道黏膜的炎症状态持续存在,可导致慢性腹泻的反复发作。
2.肠道吸收不良综合征
原发性吸收不良:例如乳糜泻,是由于患者对麸质(小麦、大麦、黑麦中的麦醇溶蛋白)过敏,摄入麸质后会引起小肠黏膜损伤,影响脂肪、蛋白质、糖类等多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慢性腹泻、体重减轻、营养不良等表现。患者的小肠绒毛会出现萎缩等病理改变,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功能。
继发性吸收不良: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肝胆疾病导致胆汁分泌或排泄障碍,影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进而引起脂肪泻,表现为慢性腹泻,粪便中含有较多脂肪,呈灰白色、恶臭等。此外,肠道手术导致肠道吸收面积减少,也可引起吸收不良性腹泻,如部分小肠切除术后的患者可能出现慢性腹泻症状。
3.肠道肿瘤:肠道的良恶性肿瘤都可能导致慢性腹泻。例如结肠癌,肿瘤生长可阻塞肠道或破坏肠道黏膜,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吸收功能,患者可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便血、腹痛等症状。肠道肿瘤引起的腹泻往往是逐渐发生且持续存在的,随着肿瘤的进展,症状可能会逐渐加重。
4.功能性肠病
肠易激综合征:这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发病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菌群失调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患者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的腹泻、腹痛,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主要以腹泻为突出表现,粪便多为糊状或稀水样,可伴有黏液,但无脓血。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因素往往会诱发或加重症状,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一般女性略多于男性。
5.药物因素:某些药物也可引起慢性腹泻,例如抗生素的长期使用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从而引起腹泻。一些化疗药物在治疗肿瘤过程中也可能出现腹泻的不良反应,这是由于药物对肠道黏膜的刺激或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等原因导致。不同年龄的人群使用相关药物时发生药物性腹泻的风险不同,例如儿童使用某些抗生素时更需谨慎评估药物引起腹泻的可能性。
三、全身性疾病因素
1.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可加快机体的代谢速度,影响肠道的蠕动和消化吸收功能,患者可出现腹泻症状,常伴有多汗、心悸、消瘦等表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在不同年龄和性别均可发病,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其腹泻是由于高代谢状态下肠道运动加快所致。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出现慢性腹泻可能与自主神经病变有关。自主神经病变影响肠道的神经调节,导致肠道蠕动紊乱、消化液分泌异常等,从而引起腹泻。糖尿病患者的腹泻可表现为慢性、间歇性发作,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便秘等肠道功能紊乱的表现,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都可能发生这种并发症。
2.其他全身性疾病:如尿毒症,由于肾功能衰竭,体内代谢废物不能正常排出,毒素在体内蓄积可影响肠道功能,导致慢性腹泻。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肠道时,也可能出现腹泻等肠道症状,这些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腹泻往往是其整体病情的一部分,需要结合原发病进行综合诊治。不同年龄和基础健康状况的人群患这些全身性疾病时,发生肠道症状的表现和处理方式会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患系统性红斑狼疮时,在考虑肠道症状的同时需特别注意药物治疗对儿童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