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是怎么回事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病症,指食管到肛门间消化道出血,按部位分上、下消化道出血,有呕血黑便、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等表现,诊断靠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内镜、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补充血容量、止血,可通过积极治基础病、调整生活方式、定期体检预防。
一、消化道出血的定义
消化道出血是指从食管到肛门之间的消化道发生出血,是临床常见病症。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及直肠。
二、消化道出血的分类
(一)按出血部位分类
1.上消化道出血: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腺、胆道等部位的出血。常见病因有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胃癌等。例如,消化性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其发病与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相关,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若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饮食不规律等,会增加发病风险。
2.下消化道出血:指屈氏韧带以下的消化道出血,包括空肠、回肠、盲肠、结肠、直肠的出血。常见病因有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道血管畸形、肠息肉等。不同年龄、性别均可患病,有肠道基础疾病史者更易发生,生活方式不良如长期便秘等可能诱发肠道相关病变导致出血。
三、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
(一)呕血与黑便
1.呕血: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时,血液经口腔呕出。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者常伴有呕血,若出血量较少、速度较慢,也可无呕血。呕血的颜色取决于出血量及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出血量多、速度快时,呕血呈鲜红色或暗红色;出血量较少、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时,血红蛋白与胃酸作用形成酸化正铁血红蛋白,呕血呈棕褐色或咖啡渣样。
2.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血液在肠道内经过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铁,使大便呈黑色,发亮,类似柏油样,称为柏油样便。下消化道出血时,若出血量较多,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短,也可出现暗红色或鲜红色血便。
(二)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头晕、心慌、乏力、出汗、口渴、晕厥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尿量减少等。不同年龄人群对失血的耐受程度不同,老年人由于机体代偿能力较差,即使出血量相对较少,也更容易出现休克等严重表现;儿童失血后若不能及时补充血容量,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等。
四、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方法
(一)病史与体格检查
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有无消化道疾病、近期用药情况等。体格检查时注意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观察有无贫血貌、腹部体征等。例如,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的患者出现呕血黑便,要高度怀疑消化道出血。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可了解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判断贫血程度及出血是否仍在继续。出血早期,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可无明显变化,随着出血的进展,血红蛋白浓度等逐渐降低。
2.粪便隐血试验: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若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消化道有出血。
(三)内镜检查
1.胃镜检查: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方法,可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的病变情况,明确出血部位和病因,还可进行止血治疗。一般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检查,诊断阳性率较高。
2.结肠镜检查:用于诊断下消化道出血,可直接观察结肠及回肠末端的病变,发现出血病灶并进行相应处理。
(四)影像学检查
1.X线钡餐检查: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主要用于不宜进行内镜检查或内镜检查未能明确病因的患者。但该检查对急性消化道出血诊断价值有限,且可能因肠道积血影响观察。
2.血管造影:对于内镜检查和X线钡餐检查未能明确病因的消化道出血,可考虑进行血管造影检查,能发现出血部位及出血原因,但属于有创检查。
五、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患者应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血时血液吸入引起窒息。
2.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
3.监测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尿量等变化。
(二)补充血容量
根据患者的失血情况,及时补充血容量,可输入晶体液、胶体液或输血等。对于老年人和儿童,要注意输液速度和输液量,避免过快过多输液导致心肺功能负担过重。
(三)止血治疗
1.药物止血:根据不同的出血病因使用相应的止血药物,如上消化道出血因消化性溃疡引起,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抑制胃酸分泌,从而促进止血;下消化道出血因肠道炎症引起,可使用抗炎药物等。
2.内镜下止血:对于内镜检查发现的出血病灶,可进行内镜下止血治疗,如注射止血、电凝止血、套扎止血等。
3.手术治疗:对于经内科治疗无效的严重消化道出血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六、消化道出血的预防
(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如患有消化性溃疡、肝硬化等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例如,肝硬化患者要注意防治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按时服用相关药物,避免诱发因素。
(二)调整生活方式
1.合理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饮酒,饮食规律,定时定量。对于有消化道疾病的患者,要根据病情调整饮食结构,如消化性溃疡患者要避免食用过酸、过甜等刺激性食物。
2.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长期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
(三)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体检,早期发现消化道疾病并及时治疗,对于高危人群如患有慢性消化道疾病、有消化道出血家族史等人群,要增加体检的频率和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