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失眠焦虑症的治疗
失眠焦虑症的干预包括非药物和药物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非药物干预有认知行为疗法-失眠(含睡眠卫生教育、认知调整、行为治疗)和放松训练(渐进性肌肉松弛、深呼吸训练、冥想);药物治疗分抗焦虑药物(苯二氮类和非苯二氮类)和抗抑郁药物(SSRI和SNRI);特殊人群中儿童青少年非药物干预首选、药物慎用,老年人非药物干预重要、药物注意不良反应,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非药物干预基础、药物慎重。
一、非药物干预措施
1.认知行为疗法-失眠(CBT-I)
睡眠卫生教育:包括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固定上床和起床时间,即使在周末也不例外;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因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睡眠;避免睡前大量进食、饮酒或吸烟等。例如,研究表明,规律的作息能帮助调整人体的生物钟,使睡眠-觉醒周期更加稳定,长期坚持可有效改善失眠状况。
认知调整: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与失眠相关的消极思维和信念。例如,有些患者可能过度关注睡眠质量,担心睡不着会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学习而产生焦虑情绪,进而加重失眠。通过认知调整,让患者认识到这种过度担忧是不合理的,学会用积极的思维方式看待睡眠问题。有研究显示,经过系统的认知行为疗法干预,约60%-70%的失眠患者睡眠质量能得到明显改善。
行为治疗:如刺激控制疗法,仅在有睡意时才上床睡觉,若上床15-20分钟仍未入睡,应离开卧室,从事单调且安静的活动,有睡意时再返回卧室;睡眠限制疗法,根据患者的睡眠效率(实际睡眠时间/在床上的时间×100%)来限制卧床时间,逐渐增加有效睡眠时间。例如,睡眠效率低于85%时,可适当减少卧床时间,随着睡眠效率的提高再逐步增加卧床时间,这种方法能帮助患者重建正常的睡眠-觉醒节律。
2.放松训练
渐进性肌肉松弛:让患者依次紧张和放松全身各部位的肌肉群,从脚部开始,逐渐向上至头部。先紧绷脚部肌肉,保持5-10秒,然后迅速放松,感受肌肉紧张与放松的差异。通过这种方式,帮助患者意识到肌肉紧张的状态,从而学会主动放松,缓解身体的紧张感,进而促进睡眠。研究发现,长期进行渐进性肌肉松弛训练的人,焦虑和失眠症状有所减轻。
深呼吸训练:指导患者采用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凹陷。缓慢、均匀地深呼吸,每次呼吸持续5-10秒,重复多次。深呼吸可以激活人体的放松反应,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减轻焦虑情绪,对于改善失眠有一定帮助。例如,每天进行几次深呼吸训练,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焦虑导致的失眠症状。
冥想:引导患者专注于当下的体验,排除杂念。可以通过专注于呼吸、身体感觉或一个特定的意象来进行冥想。冥想能够帮助患者平静内心,减轻焦虑情绪,使大脑和身体得到放松,从而改善睡眠。多项研究表明,定期冥想的人群失眠和焦虑的发生率相对较低。
二、药物治疗
1.抗焦虑药物
苯二氮类药物:如阿普唑仑等,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的作用。这类药物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GABA)的抑制作用来发挥效应,但长期使用可能会产生依赖性、耐药性等问题,且老年人对其敏感性较高,可能会出现过度镇静、认知功能受损等不良反应,所以在使用时需要谨慎评估,一般作为短期缓解严重焦虑失眠症状的药物。
非苯二氮类药物:例如佐匹克隆等,相较于苯二氮类药物,其依赖性和戒断反应相对较小,催眠效果较好,能有效改善失眠症状,同时对焦虑情绪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不过,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使用时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2.抗抑郁药物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如帕罗西汀等,这类药物不仅可以改善抑郁症状,还对焦虑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伴有抑郁情绪的严重失眠焦虑症患者较为适用。其作用机制是增加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的浓度,调节神经递质平衡。但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胃肠道不适、性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且药物起效相对较慢,一般需要几周时间才能看到明显效果。
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像文拉法辛等,能同时增强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对焦虑和失眠的治疗效果较好,尤其适用于那些伴有多种躯体化症状的严重失眠焦虑症患者。不过,也可能会引起血压升高、恶心等不良反应,使用时需要监测血压等指标。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的严重失眠焦虑症需要格外谨慎处理。非药物干预应作为首选,如通过调整作息、进行适合他们的放松活动(如儿童瑜伽等)来改善睡眠和情绪。药物治疗应严格权衡利弊,因为儿童和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可能对其神经系统等产生潜在影响,一般不优先考虑药物治疗,若必须使用药物,需在专业医生的密切监测下进行。
2.老年人:老年人的严重失眠焦虑症在治疗时,非药物干预同样重要,如睡眠卫生教育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调整作息时避免过度严格而导致老人难以适应。药物治疗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苯二氮类药物在老年人中易引起认知功能下降、跌倒风险增加等,所以应选择不良反应较小的药物,且起始剂量要低,逐渐调整剂量,并密切观察老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反应。
3.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的严重失眠焦虑症治疗需谨慎。非药物干预是基础,如通过心理疏导、适当的运动等方式来缓解症状。药物治疗应非常慎重,因为很多药物可能会通过胎盘或乳汁影响胎儿或婴儿的健康,只有在利大于弊且经过充分评估后,才考虑使用对胎儿和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并暂停母乳喂养等相关措施。



